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虚劳

虚劳之病,无外邪相干,皆由内伤脏腑所致。如酒伤肺,湿热熏蒸,则肺阴消灼。色伤肾,精室空虚,则相火无制。思虑伤心,神伤血耗,血耗则火易上炎。劳倦伤脾,最能生热,热盛则内伐真阴。忿怒伤肝,郁怒则肝火内炽而灼血,大怒则肝火上冲而吐血。此五者,皆能劳其精血。《道经》云∶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灵物总属阴。阴虚则内热生,而成虚劳之症。大抵因酒色成劳者为多耳,然有童子未室,而亦患此症者,此则由于先天禀受之不足,而禀于母气者尤多。如母阴虚者,生子必多弱症也。其师、尼。寡妇、室女愆期,思欲不遂,气血郁结,以致寒热如疟,朝凉暮热,饮食不思,经期不准,或致闭绝,成此病症者甚多,多由郁火内蒸所致。方书之言虚劳,皆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混同论治,是以学人漫无指归。不知气虚者,面白无神,语言轻微,四肢无力,脉来微弱,阳虚者,体冷畏寒,手足逆冷,溺清溏泄,脉沉小迟,可投温补。故谓虚劳之能服参、 ,为受补可治者,气虚、附虚之症也。虚劳之不能服参、 ,为不受补不治者,血虚、阴虚之症也。虽血脱有补气之法,此指卒暴失血,素非血虚之人,如新产之类,非所论于血因火燥致虚之症,其致使火之燥血者,水虚无以制之也。故经曰∶一水不能胜五火。五火者,五志之火也,一水者,肾中真阴之水也。水即精也。观经言∶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男子二八而天癸至。非阴生在后,而阴成之难乎?又言,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非阴衰在前,而阴之易凋乎?所谓阴者,即我之精而造我之形者也。人生全盛之数,前后止二十余年,而形体渐衰。故丹溪引日月之盈亏,以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王节斋则以为阴虚成病者,十之八、九,阳虚成病者,百无一、二。盖以节欲者少,纵欲者多耳。夫人但知纵欲劳精,抑孰知阴精日损,饮食无味,转劳转虚,转虚转劳,脉从内变,色不外华。其为病也,在肾则为腰脊腿胫酸软,或悠隐而痛,为骨蒸内热盗汗,或至夜发热,为遍身骨酸,或疼痛如折,为梦交失精,或自遗滑泻,为耳中呜,为足心热。在心则为惊悸怔忡,为掌中干热,为虚烦无寐或梦魇不宁,为口苦舌干,或口舌糜烂。在肺则为咳嗽多痰,或干咳少痰,为胸满气逆,或喘息促急,为两颧红若胭脂,为鼻中气如火热,为咳血,为衄血,甚则吐涎如白沫,一边不能睡,咽疼喉烂,声嘶音哑。在于肝则为寒热如疟,为颈项瘰疠,为胁作胀作疼,为两目或涩或痛,为头晕,为眼花,为多怒,为吐血。在脾则为饮食少思,为恶心呕吐,为胀满腹痛,食不消化,为肠鸣泄泻,肌。


肉消瘦。此皆五脏虚劳之本症。经曰∶治病必求其本。须审其因何致损,何脏受伤。如因于色者,则知其伤在肾,纵有他经现症,亦当以补肾为本,而兼治他经之症。其因于酒者,又当以清肺为先。标本即审,然病之传变无穷,不可不察。如肾传心、心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再传肾,此传其所胜之脏,侮而乘之,谓之贼克,大凶之兆。经云∶诸病以次相传者死。谓五脏以次相传而克遍也。《难经》云∶七传者死,谓如病始于肾,而脾复传肾,是谓六传,已尽一脏,不可再伤也。如肾病不传心而传肺,此间一脏,而传于生我之母,以母子气通,子病及母也。如肾病不传心传肺,而传肝,此间二脏而传于己生之子,母病及子也。如肾病不传心、传肺、传肝,而传脾,此间三脏而传己所不胜之脏,经所谓轻而侮之也。传乘不明,岂能治病。虚劳一症,世之偏于阴虚者,比比皆是,而医者每不深晰气血阴阳,模糊调治,甚为夭亡者,何可数哉!试详言之,其误有七。一曰∶引火归元之误。命门之火,谓之龙火,亦谓之真阳。如果衰弱,肾中阴盛,龙火不能安其位,浮越于上,而为上焦假热,面赤烦躁口渴,甚者舌苔等症。但口虽渴而不欲饮水,苔虽有而舌必滑软,足冷过膝,小便清长,其右尺脉必沉小而迟,或浮大无根。此阴盛于下,逼阳于上之假症。如夏至一阴生,水底冷而天上热,龙为阳物,故随阳而上升,此正宜用八味之属,冰冷与饮,假寒之药,骗之下咽之后,冷性既除,热性始发,浮游之火,可得引之归原,如冬至一阳来复,地中水暖,而龙归大海也。至若虚劳之症,是因肾水真阴虚极,水不摄火,火因上炎。而致面赤唇红,口鼻出血。齿痛齿衄,种种上焦虚热之症,虽亦龙火上炎,与虚阳上浮不同,纵有下部恶寒足冷,此因虚火上升所致,非真阳衰而然。故其小便必黄赤,其脉必带数,有内热的症之可据。设误用桂、附引火归原之法,是抱薪救火,上焦愈热,而咳喘燥渴益甚,咽痛喉烂诸症至矣。二曰∶理中温补之误。理中者,理中焦之虚寒也。虚寒腹痛,绵绵痛而无增减,喜热手按,热饮食,虚寒泄泻,水谷不化,而澄澈清冷,必有虚寒之症脉可凭,然后用之有效。今人一见胀满腹痛,食不消化,肠鸣泄泻等症,便认为虚寒,而投以白术之香燥,又济以干姜之辛热,甚者更加桂、附;殊不知虚劳患在伤阴,再补其阳,则阳益亢,而阴益竭,诸热悉加,是促之死也。更有见其胀满泄泻,遂引经文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而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清降浊,误施升柴,反提阴火上逆,以致咳喘频增,吐衄交至,而危亡见矣。然使其温补得售者,亦病家不明有以致之耳。盖助阳之药,能使胃气一时暂壮,饮食增加,彼此夸功,固执不改,至死不悟,良为可悯。三曰∶参、 助火之误。


夫虚劳之可受参、 者,肺必无热者也,肺脉按之而虚必不数者也。故有土旺而金生,勿拘拘于保肺之说,古人每用之而奏功。而今则火已灼金而咳矣,火蒸津液而化为浓痰矣,君相亢甚,而血随之上逆矣,犹引无阳则阴无以生,虚火可补,参、 之属,富贵之家,大剂投之。因之阳火愈旺,而金益受伤。所以好古有肺热还伤肺,节斋有服参必死之叮咛也。四曰∶苦寒泻火之误。实火为病,可以苦寒直折之,然当热去即止,不可过用。虚火为病,阴之亏也,岂知、柏苦寒之剂可能清之!服之者,非惟不能清热,抑且有损其阴,徒败胃气,食少泻多,将何疗治。甚者,见其大便燥结,肆用硝、黄以通之。不知肾主二便,肾主五液,肾之津液既亏,自然不能濡润,滋其阴,润其燥,而便自通。彼既虚之阴,岂能胜硝黄之攻代乎?故士材之论,昧者徒从其温补,自明者观之,知其深戒苦寒之不可妄用也。五曰∶二陈消痰之误。痰在脾经者,名曰湿痰。其痰滑而易出,或稀如饮水者,名曰痰饮。湿者燥之,半夏为正治之药。若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不生血而生痰,此当以润剂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焉,则痰自清矣,投以二陈,立见其殆。六曰∶辛剂发散之误。世之真阴虚而发热者,十之六、七,亦与外感无异。火逆冲上,则头胀微痛;火升壅肺,则有时鼻塞∶阴虚阳陷入里,则洒淅恶寒;阴虚阳无所附,则浮越肌表发热。但其发时,必在午后,先洒淅恶寒,少顷发热,热至鸡鸣寅卯时分,盗汗出而身凉。或无微寒,而但午后发热,必现前列肾虚诸症。或兼唇红颧赤,口渴烦躁,六脉弦数,或虚数无力。此宜大剂补阴,如保阴、六味之属。若认为外感,而用风药以表散之,则魄汗淋漓,诸虚蜂起。或有失血之人,表之无汗,经所谓夺血者无汗也,再强发之,血必从耳目口鼻中出,为上厥下竭,难治之症。今人一见发热,便用表散,更以为邪尚未尽,禁其饮食,以致胃气馁惫,至于死亡,可不寒心。七曰∶治疗过时之误。上古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如劳神者,常养其心;劳倦者,常补其脾,多怒者,常滋其肝血;多饮者,常清其肺热;好色者,峻补其肾水。及病之方萌,即为补救。仲景曰∶凡人有病,不时即治,隐忍冀瘥,必成锢疾。所以虚劳终罕得愈者,以内热之症,人多易忽,虚症渐见,犹不求治,自恃饮食起居如常,面颜如旧,仍纵恣酒色,且讳言虚劳,而医者又逢迎迁就,致病日深。迨至咳嗽痰红,吐血寒热,饮食少思,病已成而后药之,譬之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然而治之最难,有三大要法,不可不讲也,一曰,补肾水。经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液皆归乎精,而五精皆统乎肾,肾有精室,是曰命门,精藏于此,气化于此,精即阴中之火也。故命门之水火,为十二脏之化源。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故水火之功,缺一不可。然火衰者甚少,而水虚者恒多。王节斋云∶少年肾水正旺,似不必补,然施泄过度,岂能充满。


中年欲心虽减,然少年斫丧既多,焉得复实。既至老年,天真渐绝,只有孤阳。故人自少至老,所生疾病,靡不由于真阴不足。即童子禀赋弱者,从幼填补真阴,亦有可复之天。所以补阴之药,亦自少至老,不可或缺,况虚劳因入房太甚而得者乎?故保阴、六味、左归之属,皆甘寒滋水添精之品,补阴以配阳,正王太朴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丹溪所谓滋其阴则火自降,譬之灯残火焰,添油则焰光自小也。然须制大剂,长久服之。盖益阴之药,必无旦夕之效,以阴无速补之法也。至若因于酒者,清金润燥为主,而保阴之属,仍不可废。何则?好饮之人,仍有不患虚劳者,以肾水虚也。虚则必寡于畏,而复灼久伤之肺,焉得不病!补北方正所以泻南方而救肺也。因于思虑者,清心养血为主,而保阴之属,仍不可缺,所谓水壮而火熄,勿亟亟于泻心是也。因于劳倦者,培补脾阴为主,而佐以保阴之剂。经曰∶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故知劳倦伤脾,内热者必及于肾也。若忿怒伤肝动血,保阴、六味丸为正治之剂。盖水旺则龙水不炎,而雷火亦不能发,乃肾肝同治之法也。二曰,培脾土。脾胃为后天之根本,经曰,安谷则昌。盖精生于谷,饮食多,自能生血化精,精血渐生,虽有邪热,药得以制之消之,久则火自降而阴自复。若脾胃一弱,则饮食少而血不生,血不生则阴不足以配阳,而五脏齐损。故曰,又归重于脾胃。而言一损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不能荣养脏腑;三损损于脾,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从上而下者,过于胃则不治,至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而上者,过于脾则不治,至皮聚而毛落者死。所以仲景治虚劳,惟用甘药,创建中气,以生血化精,充溢脏腑,为复虚劳诸症之良法。一遵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也。味非独药也,五谷之味皆味也,补以味而节其劳,则积贮渐富,大命不倾。经云∶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盖药食之入,必先脾胃,而后五脏得禀其气。脾胃强,则五脏俱盛,脾胃弱,则五脏俱衰。故中气不足者,非甘不可。况土强则金旺,金旺则水充。又男子以脾胃为生身之本,女子以心脾为主命之根。故治虚劳者,毋论何脏致损,皆当以调养脾胃为主。三曰,慎调摄。虚劳之因,因于酒色者最多,其因于忧愁思虑,抑郁多怒者,复亦不少。所以童子、室女不生欢笑,及鳏、寡、僧、尼易犯此病者,谓非针药之可治,必须消遣情怀,随遇皆安,然后疗治,庶能愈病,乃今之患此症者,徒仗诸草木,奉为撤消之品,外则疲劳形体,内则沉湎七清,酒色不屏,辛热不戒,此乃自趋死径,间有知戒酒色,节劳逸,而于七情多所难释。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逐气亡。故广成子曰∶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斯言真可为虚劳调摄之良法也。余观世人,患虚劳者,十常六、七,然百中难保其一者,以病者治之不早,医者治之不善。余少得斯疾,调养二十余年,至今无恙者,可见此病之非不可疗也。顾余每论此病,痛切忧心,故特发明致阴虚成病之因,次及方书之混列,更推真阴易虚之故,以及诸症标本传乘,并误治之弊,而始之以治要,其旨归如是,非敢矫当世之偏,实本诸先哲之经验发明,余又亲历之而不爽,故剖衷相告,幸医者、病者,咸三复于兹篇云尔。


此病由七情六欲,损伤脾肾,早尚易治,迟则难愈,必用火灸,方得回生。若用温平药及黄 建中、鳖甲饮之类,皆无益于病,反伤元气。其证始则困倦少食,额上时时汗出,或自盗汗,口干咳嗽,四肢常冷,渐至咳吐鲜血,或咯血多痰,盖肾脉上贯肝隔,入肺中,肾既虚损,不能上荣于肺,故有是病,治法当同阴证治之。先于关元灸二百壮,以固肾气,后服保命延寿丹,或钟乳粉,服三五两,其病减半,一月全安。若服知、柏、地黄、当归之属,重伤脾肾,是促其死也,切忌房事。然此病须早灸,迟则无益,丹药亦不受矣,服之反发热烦,乃真脱故也,若童男女得此病,乃胎秉怯弱,宜终身在家,若出嫁犯房事,再发必死。


【治验】


一人病咳嗽,盗汗,发热,困倦,减食,四肢逆冷,六脉弦紧,乃肾气虚也。先灸关元五百壮,服保命延寿丹二十丸,钟乳粉二钱。间日,服金液丹百丸,一月全安。


一人病咳嗽,证脉与上条同,但病患怕灸,止服延寿丹五十粒,金液丹百粒,钟乳粉二两,五日减可,十日脉沉缓,乃真气复也。仍服前药,一月全安。盖此病早治,不灸亦可,迟必加灸,否则难治。


一幼女病咳嗽,发热,咯血,减食。先灸脐下百壮,服延寿丹、黄 建中汤而愈。戒其不可出嫁,犯房事必死。过四年而适人,前病复作。余曰∶此女胎禀素弱,只宜固守终老。不信余言,破损天真,元气将脱,不可救矣。强余丹药服之,竟死。


一人额上时时汗出,乃肾气虚也,不治则成痨瘵,先灸脐下百壮,服金液丹而愈。


一人夜多虚汗,亦肾气虚也,服全真丹、黄 建中汤而痊。


一妇人产后虚汗不止,乃脾肾虚也,服金液丹、全真丹、当归建中汤而愈。凡童男女秉气虚、多汗者,亦同此治。


一人每日四五遍出汗,灸关元穴亦不止,乃房事后,饮冷伤脾气,复灸左命关百壮而愈。


一妇人伤寒瘥后转成虚劳,乃前医下冷药,损其元气故也。病患发热咳嗽、吐血少食,为灸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保命、四神、钟乳粉,一月全愈。(脾肾者先后天之本与元也,虚劳之病虽有五脏之殊,其原皆由于脾肾受病,而脾肾之治殊难见效,不知肾之元于生阳,脾之本于焦火,温温不息,元本日充,自然真水流行,津液四布,神精内守,烟焰不生,五脏无偏颇之虞,水火有交济之益,何难治之有哉!奈何世人不察,习用寒凉不败不已。间有知脾肾之当保者,不过玉竹、沙参、生脉、六味温平之剂而已,知先生之法者有几人哉!但恨起石无真,钟乳多伪,合丹救济亦属徒然,惟有艾火庶可求全,人又不肯耐疼忍痛,应名数 ,此证之获愈者,所以千百而无一二也。予具热肠,动违庸俗,明知难起之疾,勉投桂附,十中亦起一二,其终不愈者,不免多口之来,予亦无庸置辨,彼苍者天,谅能默鉴予救世之衷也。因略举治愈数人,附记于后,以为吾党型式,俾知温补之可以活人,而不为流俗所惑,不因谗毁缩手也。)


(友人沈荫昌兄,因患伏免疽,脓血过多,有伤元本,变为虚劳,服滋阴剂过多,喘急吐血,饮食少进。


予诊之脉弦急,有七八至,面色纯青,喘咳气急,卧难着席,身热汗出,涎沫不收,虚脱之证已悉见矣。又贫乏无力用参,乃予建中,重投 桂,一服而喘定安眠,涎沫与血俱减大半,第病久而脾肾过伤,胃气难复,投桂附加参钱许,月余而痊。)


(王在庭之室,病虚劳十余载,喘促吐沫,呕血不食,形体骨立,诸医束手,延予诊视,见其平日之方,皆滋阴润肺,温平之剂。予曰∶以如是之病,而乃用如是之药,自然日趋鬼趣,焉望生机,独不思仲景云咳者则剧,数吐涎沫,以脾虚也。又昔贤云∶肾家生阳,不能上交于肺则喘。又云∶脾虚而肺失生化之原则喘。今脾肾败脱用药如此,焉望其生。乃重投参 姜附等二剂而喘定,缘泄泻更甚再加萸蔻十余剂而病减十七;又灸关元,因畏痛只灸五十壮,迄今十余年而形体大健矣。)


(一中年妇,夜热咳嗽,本小疾耳,为张李二医合用滋阴退热药月余,致面青脉急,喘促,吐血呕沫日数升,饮食不进,二医束手覆而不治,予为重用参附十余剂而安。此非其本原受亏,乃药误所致,故收功易也。)



虚劳之脉,或浮大,或弦数。大者劳也,弦者亦劳。大弦易治,血气未衰,可敛而正也。弦者难治,血气已耗而难补。双弦则贼邪侵脾,加数则殆矣。又曰∶骨蒸劳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少,必殒其躯,加汗加嗽,非药可除。



夫劳之为言,言剧也,故以劳瘵为难治之疾。古方虽分六极、六损、五劳、七伤、五尸、九虫、十疰、二十四蒸之症种种不同,大抵皆由少年之时,嗜欲无节,起居不时,或七情六淫之所伤,或饮食劳倦之有过,渐至真阴衰虚,相火炽焰,火旺则销烁真阴,而发蒸蒸之燥热也。盖火冲于上焦者,发热之中,则兼咳嗽喘急,吐痰吐血,肺痿肺痈等症;其火结于下焦者,发热之中,则兼淋浊结燥,遗精盗汗,惊悸腹痛等症也;妇人则兼月水不通之类。及其火炽既久,气必伤矣。伤则不能运化水谷,水谷停留,而湿热生虫生积之由也。虫积日深,变异莫测,啮人心肺,蚀人脏腑精华,殆莫能救矣。况其亲炙之人,熏陶日久,受其恶气,多遭传染,是曰传尸,即前所谓九虫、十疰、二十四蒸之类是也,得病日浅,犹当施治,姑息日久,或至发热不休,形体 羸,真气将脱,事不及矣。



治之之法,惟滋阴降火,是澄其源也;消痰和血,取积追虫,是洁其流也。及灸膏肓、崔氏四花穴,无有不效。近世以来,多以紫河车加补肾清心退热之药治之,获效者亦多矣。医者可不以补虚为主,而兼去邪矣乎!


凡阴虚证,每日午后恶寒发热,至晚亦得微汗而解,脉必虚濡而数,绝类疟疾。但疟脉弦,而虚脉大,为辨耳。若误作疟疾治之,多致不救。



滋阴降火汤 王节斋曰∶男子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致阴虚火动之病,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哈哈咳嗽,怠倦无力,饮食少思。甚则痰涎带血,咯血唾血,或咳吐衄血,身热,脉沉数,肌肉消瘦,此为劳瘵,最重难治。轻则用药数十剂,重者期以岁年,然必须病患爱命,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不则虽服良药,亦无用也。此病治之于早,犹为不易;若到肌肉消尽,沉困着床,六脉躁疾,则更难为矣。此方治色欲症,先见潮热盗汗,咳嗽倦怠,趁早服之,愈可必矣。


当归身(酒洗,一钱二分) 川芎(一钱) 白芍药(酒炒,一钱) 生地黄(酒洗,五分) 熟地黄(姜汁炒,一钱) 天门冬(汤泡,去心,一钱) 黄柏(蜜炙,七分) 知母(蜜炙,一钱) 陈皮(七分) 白术(一钱三分) 干姜(炒黑,三分) 甘草(炙,五分)


一方去干姜,加玄参、贝母、麦门冬、五味子,甚效。


上锉一剂,生姜煎,加竹沥、童便、姜汁同服。若咳嗽甚,加紫菀、款冬花、五味子、杏仁。喘,加桑白皮。若痰多,加制半夏、贝母、栝蒌仁、白茯苓。若潮热甚,加柴胡、知母、地骨皮。若盗汗多,加酸枣仁、牡蛎、浮小麦。若遗精梦滑。加龙骨、牡蛎、山茱萸肉。若赤白浊,加白茯苓、黄连。若兼衄血咳血,出于肺也,加桑白皮、黄芩、山栀子。若兼嗽血痰血,出于脾也,加桑白皮、贝母、黄连、栝蒌仁。


若兼呕吐血,出于胃也,加山栀子、黄连、干姜、蒲黄、韭汁、姜汁。若兼咯唾血,出于肾也,加桔梗、玄参、侧柏叶。


此症属火,大便多燥,然当愈加撙节爱养,勿令泄泻。若脾胃一坏,则前项寒凉之药难用矣。倘遇如斯,急服理脾固本健胃之剂。


理脾固本汤


白术(炒,一钱) 白茯苓(一钱) 陈皮(八分) 半夏(制,八分) 神曲(炒,一钱)麦芽(炒,一钱) 甘草(炙,七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候脾胃气固,然后用前本病药。


清离滋坎汤(云林制)〔批〕(按此方治劳瘵阴虚火动者) 治阴血虚相火旺,盗汗潮热,咳嗽吐痰,一切虚劳等症,并加治之。


生地黄(二钱) 熟地黄(二钱) 天门冬(一钱) 麦门冬(一钱) 当归(酒洗,一钱) 白芍(酒炒,一钱) 山茱萸(酒蒸,去核,一钱五分) 干山药(一钱) 白茯苓(八分) 白术(土炒,一钱) 牡丹皮(一钱二分) 泽泻(八分) 黄柏(蜜炒,八分) 知母(蜜炒,八分) 甘草(炙,七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嗽盛,加紫菀、款冬花。痰盛,加贝母、栝蒌仁。热盛,加地骨皮。心下怔忡,加远志、酸枣仁。吐血,加山栀子、茅花。鼻衄,加桑白皮、韭汁。


东实两虚泻南补北汤 治酒色过度,妄泄真阴,阴虚火动,火旺痰多,发热咳嗽,咯血唾血等症。


黄连(淡姜汁炒,四两。泻南方火,宽心下痞满,止呕吐之要药也) 黄柏(盐水炒,六两。补北方水,除热济阴,抑诸火之要药也) 枯芩(生用,二两。清肺滋源) 知母(去毛,三两。降北方右尺相火,除骨蒸劳热要药) 贝母(去心,四两,用栝蒌仁煮汁浸一宿。清西方金,消痰解烦) 桔梗(二两,引诸药至西方肺金之地,助子扶母之虚也)


杏仁(去皮尖,三两半。收敛耗散之金,乃降气生津之药也) 五味子(盐水炒,三两。滋少阴不足之水,收大阴耗散之金) 紫菀(去土,二两半,用沉香煎水浸晒,大降气止嗽) 当归(童便浸,二两。补血和血之圣药) 赤芍药(生用,二两半。平东方有余之木,安中央不足之土)生地黄(酒洗,三两。凉血生血,清荣中之伏火) 天门冬(汤泡,去心,四两。润肺清痰中血,止吐血,清诸经混杂之血) 天花粉(二两,止渴生津)白术(麸炒,一两半。益脾土以生肺金) 白茯苓(二两,泻诸经火于小便中出)


上锉,每服八钱,乌梅一个,灯心三分,水煎温服。吐衄盛,加茜根、大小蓟、藕节、白茅根、侧柏叶、京墨。痰盛,加半夏、前胡、竹沥、荆沥。喘急,加栝蒌仁、石膏、葶苈、桑白皮、紫苏子、沉香、枇杷叶。


热甚,加柴胡、地骨皮、连翘、银柴胡。风盛,加防风、荆芥穗、酸枣仁、薄荷、甘菊花、旋复花。寒盛,加人参、黄 、桂枝。心下怔忡惊悸,加茯神、远志、柏子仁、酸枣仁。胁下气膨,加枳壳、青皮、白芥子。淋浊,加猪苓、泽泻、木通、车前子。小便涩,加木通、石苇、滑石、海金沙。遗精,加牡蛎、莲子肉。盗汗,加黄 、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热燥,加滑石、石膏、火麻仁、山栀子。


三和汤(云林制) 治咳嗽痰盛,潮热阴虚。


当归(一钱五分) 川芎(五分) 白芍药(一钱) 熟地黄(二钱) 陈皮(八分) 制半夏(八分) 茯苓(一钱) 黄连(姜汁炒,一钱) 枯芩(八分) 黄柏(炒,八分) 山栀(炒,八分) 枳壳(八分) 桔梗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 五味子(去梗) 知母(去毛) 贝母(去心) 玄参 白术(土炒) 阿胶(蛤粉炒,或面炒成珠子) 马兜铃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二碗,煎八分,空心服。


清肺滋阴散(杜次泉传)〔批〕(按此方治劳瘵阴虚兼有实热者) 治酒色太过,斫丧真阴,阴火上升,肺金受侮,以致唾痰稠浊,咳嗽咽疮。


川芎(酒洗,一钱) 白芍(炒,一钱半) 生地黄(二钱) 白术(炒,一钱) 陈皮(一钱) 白茯苓(八分) 黄柏(蜜炒,一钱) 知母(一钱) 贝母(去心,一钱) 紫菀(八分) 五味子(六分) 款冬花(八分) 麦门冬(一钱) 地骨皮(一钱) 黄连(炒,五分) 远志(甘草汤泡。八分) 酸枣仁(炒,六分) 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竹沥三匙,煎服。心下怔忡,夜卧不寐,加人参八分。心烦躁乱,加枳实六分,竹茹六分。如痰涎壅盛,加栝蒌仁六分,天花粉一钱。如咽喉有疮,用通嗌散吹之(通嗌散方见咽喉门)


坎离膏(黄宾江传) 治劳瘵阴虚发热,咳吐咯血等症。


川黄柏(四两) 知母(去毛,四两) 生地黄(二两) 熟地黄(二两) 天冬(去心,二两) 麦冬(去心,二两) 杏仁(去皮,七钱) 胡桃肉(去皮,四两) 白蜜(四两)


上先将黄柏、知母用童便三碗,水三碗,共六碗,侧柏叶一把,煎至三碗,去渣,入天麦冬、生熟地于汁内,再添水二碗,煎数百沸,滤汁置一边。将天麦冬、生熟地渣捣烂如泥,再用水二碗另煎,约耗其半,和入前汁,再将杏仁、胡桃仁用水擂烂,滤过汁,再擂再滤,勿混入渣,同蜜入前汁内,慢火熬成膏子,入水内,去火毒。每服三五匙,侧柏叶煎汤,空心调服,忌犯铜铁器。


宁嗽膏(京师传) 治阴虚咳嗽,火动咯血,服之敛肺。


天冬(去心,半斤) 杏仁(去皮,四两) 贝母(去心,四两) 百部(四两) 百合(四两) 款冬花(五两) 紫菀(三两) 白术(四两)


上锉,用长流水二十碗,煎五碗,滤渣再煎,如是者三次,共得药汁十五碗,入饴糖半斤,蜜一斤,再熬,又入阿胶四两,白茯苓细末四两,和匀如膏。每服三五匙。


玄霜悉尼膏(秘方) 生津止渴,除咯血吐血,及治劳心动火,劳嗽久不愈,消痰止嗽,清血归经。


悉尼(六十个,去心,皮,取汁三十钟,酸者不用) 藕汁(十钟) 新鲜生地黄(捣取汁,十钟) 麦门冬(捣烂煎汁,五钟) 萝卜汁(五钟) 茅根汁(十钟)


上六汁,再重滤去渣,将清汁再入火煎炼,入蜜一斤,饴糖半斤,柿霜半斤,姜汁一盏,入火再熬如稀糊,则成膏矣。如血不止,咳嗽,加侧柏叶捣汁一钟,韭白汁半钟,茜根汁半钟,俱去渣,入前汁内,煎成膏服之。


清火永真膏(京师传)


生地黄(四斤,捣汁) 天门冬(六两) 款冬花茸(六两)


上以天冬、款冬水熬,取渣捣烂再熬,然后入地黄汁煎炼成稠,入白蜜一斤再煎,再用五味子一两,另熬汁半钟,入膏内再煎,至稠粘为度。每日用一二次。


噙化丹(秘方)〔批〕(按此方理劳嗽治标之剂) 治阴虚劳嗽。


天门冬(一两,酒蒸,瓦焙) 麦门冬(一两,酒蒸,瓦焙) 生地(一两五钱) 熟地(一两五钱) 知母(一两,酒炒) 贝母(一两,炒) 杏仁(一两,炒) 紫菀(一两,炒)款冬花(二两,水洗,焙干) 阿胶(八钱,蛤粉炒成珠) 当归(一两,酒洗,焙干) 枳实(一两,炒) 桔梗(一两,炒) 半夏(一两,制) 黄连(一两,炒) 黄芩(一两,炒)米仁(七钱,炒) 花粉(一两,炒) 青礞石( ,八钱) 薄荷(二两,水洗,焙)


上为极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夜卧口噙化下。


抑心清肺丸(秘方) 治肺热咯血咳嗽,兼治血痢。


黄连(三两) 赤茯苓(三两) 阿胶(二两)


上以上二味为极细末,水熬阿胶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后米饮送下。盖连、芩有降心火之功,阿胶具保肺金之力,则嗽除血止而病自愈矣。


小金丹(方外异人传) 治劳瘵吐痰吐血,发热咳嗽。


哑芙蓉(一钱) 朱砂(三分) 麝香(三分)


上为细末,外用高良姜四两,切碎,烧酒泡三日,去酒,入水十碗,煎至二三碗,滤去渣,慢火熬成膏,再入乳汁半盏,再熬,入前药为丸,如黄豆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先吃梨一片,然后以药丸嚼下,再吃梨一片,痰嗽顿止,发热即退。


神灸法 治传尸劳虫。


于癸亥日灸两腰眼,低陷中是穴。每穴灸艾七炷,若灸九炷、十炷尤妙。先隔一日前点穴,方睡至半夜子时,一交癸亥日期,便灸。其虫从大便中出,即用火焚之,弃于江河中。如虫有黑嘴者,则其在内已伤入肾脏矣,此不可治。虫宜谨避,瘵有数虫,如蜈蚣,如小蛇,如虾蟆,如马尾,如烂面,如乱丝,如苍蝇,如壁油虫,上紫下白,形锐足细而有口,或如白蚁,孔窍中皆出。此劳瘵根毒,若传至三人,则如人形,如鬼状。


予观近世阴虚火动之疾,十无一活,何也?盖由色欲劳役之过,七情五味之偏,遂至真元渐耗,虚火上炎,劳瘵之疾作矣。方履霜之始,饮食如旧,起居如常,惟咳嗽一二声,自谓无恙,且讳疾忌医,灭身无悟,及蔓延日久,倒卧于床,而坚冰已至矣。良可哀哉!若遇明医,必用滋阴降火健脾之药,以培其本,缓缓投以数十剂,庶可少济。如求医心亟,效期旦夕,服药未几数剂,遂谓无功,躁急火热而阴火愈动。有等医者,见其无回生之理,遽用峻药劫之,以纾目前之急,则将不俟终日而死期将至矣。以余意揆之,方疾之始作,必致谨于三事而后可。三者维何?一要遇明医,二要肯服药,三要能禁戒,三者缺一不治也。余敬书于方末,以为遘是疾者警云。



气虚脉细,或缓而无力,右脉常弱;血虚脉大,或数而无力,右脉常弱。阳虚脉迟;阴虚脉弦,真气虚脉紧。男子久病,气口脉强则生,弱则死;女人久病,人迎脉强则生,弱则死。经云∶脉来细而微者,气血俱虚;脉小者,气血俱少。一说,虚劳之脉,或浮大,或弦数。大者劳也,弦者亦劳也。大者易治,血气未衰,可敛而正也;弦者难治,血气已耗而难补也;若双弦,则贼邪侵脾;如数,则危殆矣。



大抵男子之劳,起于伤精;女子之劳,起于经闭。妇女经闭成劳者,多由积想思虑在心,心伤则血逆竭而月水先闭。火既受病,不能荣养其子,故不嗜食。脾虚则金亏,故发咳嗽。肾水绝,则木气不充,故多怒发焦,四肢干痿。此则传遍五脏,最为难治。或者以为血热,而用凉药解者,或有以为血寒而用热药通者。


殊不知经水既少,渐至不通,手足骨肉烦疼,渐至羸瘦,渐生潮热,脉来微数,此阴血不足,阳往乘之,水不能胜火,以致火炎水涸。治当养阴血为上。慎勿以药通之。



清肺饮子(桑文台方)〔批〕(按此方清热止血之剂) 治妇女虚劳发热,咳嗽吐血,先服此清热止血,后服逍遥散加减调理。


当归(酒洗,八分) 川芎(八分) 白芍(酒炒,一钱) 生地(酒洗,一钱) 贝母(去心,八分)麦冬(去心,一钱) 天冬(去心,一钱) 知母(蜜炒,八分) 蒲黄(炒,八分)阿胶(炒珠,八分) 陈皮(八分,炒) 枳壳(炒,五分) 前胡(一钱) 黄芩(八分) 薄荷(六分) 藕节(十片) 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水一钟半,煎至一钟,食后徐徐服。


加减逍遥散 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白术(土炒) 白茯 柴胡(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锉一剂,煨姜一片,薄荷少许,水煎服。


如发热盛,加地骨皮、知母。如手颤掉,加防风、荆芥、薄荷。如咳嗽,加五味子、紫菀。如气恼胸膈痞闷,加枳实、青皮、香附。如吐痰,加半夏、贝母、栝蒌仁。如饮食不消,加山楂、神曲。如发渴,加麦门冬、天花粉。如胸中作热,加黄连、栀子.如心慌心跳,加酸枣仁、远志肉,如久泻,加干姜炒黑。如遍身痛,加羌活、防风、川芎,以利关节。如吐血。加生地、阿胶、牡丹皮。如自汗,加黄 、酸枣仁。如左腹血块,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如右腹气块,加木香、槟榔。如怒气伤肝。眼目昏花,加龙胆草、黄连、栀子、白豆蔻。如经闭不通,加桃仁、红花、苏木。如小腹痛,加玄胡索。香附米。


济阴至宝丹(云林制) 治妇人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经脉不调,肢体羸瘦。此药专调经水,滋血脉,补虚劳,扶元气,健脾胃,养心肺,润咽喉,清头目,定心悸,安神魂,退潮热,除骨蒸,止喘嗽,化痰涎,收盗汗,止泄泻,开郁气,利胸膈,疗腹痛,解烦渴,散寒热,祛体疼,大有奇效,不可尽述。


当归(酒洗,一钱) 白芍(酒炒,八分) 白茯(去皮,八分) 白术(去芦,一钱)陈皮(八分) 知母(八分,最能泻虚中之火,生用) 贝母(八分,去心) 香附(便制,八分) 柴胡(酒炒,三分) 薄荷(三分) 地骨皮(去皮,八分) 甘草(三分) 麦门冬(去心,八分)


上锉一剂,用煨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二分散 治妇人室女,月事不调,寒热往来,痰嗽,状若劳证。迁延岁月,久不成孕育,匀经、消痰、去热、和表里、养阴阳、倍饮食。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柴胡 黄芩 半夏 痰盛加橘皮。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百合汤(宋柏河传) 治妇人血虚劳怯,午后发热,夜出盗汗,四更汗止热退,咽痛口干,恶心,心慌头痛。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黄 桔梗 黄芩 柴胡 地骨皮 百合麦门冬 黄 远志(甘草水泡,去骨) 枣仁(炒,去壳) 蔓荆子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逍遥五黄汤(云林制)〔批〕(按此方治虚劳嗽热有汗者) 治妇人午后发热,汗出后热退。


当归(酒洗,半钱) 白芍(酒洗,一钱) 白术(土炒,一钱) 白茯(去皮,一钱)柴胡(酒炒,八分) 薄荷(二分) 生地(姜炒,一钱) 黄芩(酒炒,一钱) 黄连(姜炒,一钱) 黄柏(酒炒,一钱) 知母(生,一钱半) 黄 (盐水炒,一钱) 神曲(炒,八分)甘草(炙,四分) 香附(便制,一钱) 地骨皮(酒炒,一钱)


上锉一剂,煨姜三片,乌梅半个,水煎温服。


茯苓补心汤 治妇人以血旺气衰为本。心生血,肝藏血,今血衰而气盛者,由心气虚耗,不能生血,又不能制乎肺金,使肺气得以乘乎肝木。肝之亏损,则不能藏,渐至枯涸,不荣经络,故月事不调矣。此药专补心元之虚,抑其肺气之盛,调和营卫,滋养血脉,其疾自愈。兼治去血过多,虚劳发热,及吐血、衄血、咳嗽、痰喘,上壅胸膈不利。


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 熟地 陈皮 半夏(姜炒) 白茯(去皮) 桔梗(去芦) 枳壳(麸炒) 前胡(去芦,各一钱) 干葛 紫苏(各七分) 人参 木香(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清热饮(西园公制)〔批〕(按此方治虚劳嗽热无汗者) 治妇人经闭发热,咳嗽吐血,右胁痛。


紫苏 陈皮 桔梗 枳壳 前胡 半夏 干葛 赤茯 赤芍 丹皮 生地 栀子 黄芩 甘草血虚加芎、归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百补保真丸〔批〕(按此方治虚劳调理之剂)


当归(酒洗,四两) 川芎(四两) 白芍(酒炒,四两) 熟地(酒蒸,四两) 生地(酒洗,四两) 天冬(去心) 麦冬(去心,各一两二钱) 知母(盐炒,二两) 白术(土炒,四两) 陈皮(去白,二两) 香附(童便炒,四两)


上制忌铁器,木臼内杵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送下。


加味归脾汤 治脾经失血,少寐发热盗汗;或思虑伤脾,不能摄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不宁;或心脾伤痛,嗜卧少食;或忧思伤脾,血虚发热;或肢体作痛,大便不调;或经候不准,晡热内热;或瘰 流注,不能消散溃敛。


黄 (蜜炙) 人参 白术(炒) 白茯苓 当归 远志肉 酸枣仁(炒)龙眼肉(各一钱) 木香 甘草(各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一妇人虚劳发热,盗汗咳嗽,痰喘面红,经闭不通,脉数有力,诸医以滋补百药累投,并无寸效,危笃之甚,予以大黄(酒拌,九晒,九蒸,四两) 血竭(五钱) 没药(五钱)


上为末,水丸。每服七十丸,用四物汤加红花煎汤送下。不二三服,前疾悉除,经亦通矣。


一妇人肺热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肺劳。用紫菀 款冬花 木通 枇杷叶 杏仁 桑白皮 大黄(减半,各如常制上为末,蜜炼为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


气虚表弱,色脉少神,自汗属泄,法当培本。


炙黄 茯神 白芍 地骨皮 牡蛎 红枣 川石斛 枣仁 新会 女珍子 桑叶



表里交虚,形衰脉弱,病经三载,须气阴并补。


炙黄 茯神 山药 麦冬肉 丹皮 熟地 枣仁 五味 女珍子 红枣



食少痰多,火动不寐,诊得六脉虚弦无力,可见气阴俱不足也。健中保肺为主。


西党参 陈阿胶 茯神 淮药 麦冬肉 制于术 北沙参 枣仁 百合 橘白



类疟兼呛恶寒,脉软表里俱虚,非补无策。


黄 茯神 麦冬 白芍 桑叶 首乌 枣仁 橘红 牡蛎 红枣



失血后,喘咳业经一载,气血俱虚,殊非轻渺。


熟地 北沙参 茯神 牡蛎 橘红 丹皮 陈阿胶 枣仁 山药



气喘咳血,恶寒自汗,脉数腹痛,大便不结,不但营液内亏,肝胃亦困败,均非佳境。姑拟补土宁金法,以望奏效。


炙绵 淮山药 茯神 菟丝 蛤粉炒阿胶 北沙参 牡蛎 湘莲 枇杷叶



肾水不能制火,必致克金,阴精不能化风,必致病燥,燥则痒,痒则咳,以致音哑嗌痛,脉动无神,此木郁水亏,虚火上炎之象。鄙拟滋纳,以视动静。


青盐炒熟地 牡蛎 川贝 川郁金 云茯神 盐水炒广皮 淮膝 龟板 川百合 鸡子黄(冲)



质弱火炎,牙痛口干,六脉并不弦数,此系肝肾虚而不克输津上供,不宜过投凉剂。


西党参 阿胶 茯神 北沙参 青盐 大熟地 丹皮 枣仁 麦冬肉



气亏表弱,不时寒热,营络空虚,气喘火升,六脉不甚有力,须气阴兼顾。


真西党 茯神 北沙参 麦冬 橘白 制于术 杞子 怀山药 阿胶 青盐



连进补剂,并不膈胀作痛,不但营液有亏,表阳亦不固,甚宜用重剂频补,庶乎奏效。


西党参 熟地 茯神 麦冬 牡蛎 北沙参 淮膝 枣仁 百合 水梨



失血兼精滑,肝肾虚损,筋拘而坐卧不宁,六脉细软无力,属下虚。而血不养肝,并泄自汗,此大虚候也。须重剂培补。


炙绵 茯神 麦冬 狗脊 杞子 大熟地 枣仁 五味 龙齿 郁金(冲)



气分不足,肝络不和,以补气养营调治(劳力,则食减,饥则左肋痛,脚麻头痛。)


于术 归身 川断 钩钩 香附 茯苓 白芍 法夏 杞子


丸方


西党 归身 川断 茯苓 法夏 熟地 于术 白芍 菟丝 木香 新会 炙草



肺肾两虚,腰痛痰喘,饮食有限,宜补脾肾,保肺调理。


炙 于术 五味 杞子 沙苑 乌贼骨 熟地 麦冬 归身 杜冲 湘莲 牡蛎


研末,用川石斛煎汤泛丸。



内伤兼少阳热郁,鼻衄及便溏带血,阴阳络俱伤,须省力调治。


生地炭 白芍 木香 米仁 泽泻 炒丹皮 鳖甲 山药 木瓜



中虚阴火不潜,六脉沉弱无力。


元生地 丹皮 茯苓 杞子 玉竹 山药 泽泻 萸肉 川柏 芦根



素体阴亏,近兼咳逆,自汗脾泄,六脉虚数无力,阳本大亏。宜填纳温补,然无虞未许。


炙绵 (二钱) 炒熟地(四钱) 杞子(二钱) 茯苓(二钱) 北五味(二钱) 沉香汁(三分) 真西党(三钱) 制于术(二钱) 白芍(二钱) 枣仁(三钱) 干河车(一钱五分)



久嗽不止,多痰咽痛,及气喘脉软软,举动无力,不但阴亏中气大虚也,均非吉兆。


制于术(二钱) 麦冬(二钱) 茯神(二钱) 甘杞子(二钱) 人中白(一钱) 大熟地(四钱) 五味(三分,炙) 橘白(一钱) 牡蛎(三钱)



久嗽中虚,多痰脾泄,津失供肺,音哑咽痛,此重候也。愈期未许。


制于术(二钱) 北沙参(二钱) 生米仁(四钱) 茯苓(二钱) 人中白(一钱) 淮山药(二钱) 川百合(三钱) 白扁豆(二钱) 橘红(一钱) 冬桑叶(一钱)



气虚骨热,营液成痰,筋骸不得舒展,以致肿溃脓水,艰于收口。已属虚损,惟宜培本。


生 (一钱五分) 熟地(四钱) 五味(炙,三分) 杞子(二钱) 五加皮(一钱) 炒枣仁(三钱) 归身(二钱) 山药(二钱) 麦冬(二钱) 川断(一钱五分) 细桑枝(四钱,酒炒)



症属虚损,莫作风湿。治从脾肾培补,以图元旺病却(并有遗泄。)


熟地 淮药 归身 狗脊 木瓜 于术 杞子 川断 杜仲 羊肾


膏滋方,去山药、川断、羊肾,加桑枝、胡桃、党参、虎骨、龟板、白蜜、湘莲粉收入。



中虚阴火不潜,多痰内热,劳怯根苗,须省力服药。


制首乌(三钱) 北沙参(二钱) 女珍(二钱) 橘红(一钱) 制香附(三钱) 生绵 (一钱五分) 归身(一钱五分) 杜仲(三钱) 丹皮(一钱五分) 冬桑叶(一钱)


王(二二)此少壮精气未旺。致奇脉纲维失护。


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今纳谷如昔。当以血肉充养。(阴虚)


牛骨髓 羊骨髓 猪骨髓 茯神 枸杞 当归 湖莲 芡实


温(三二)阴虚督损。 六味加麋角胶秋石川石斛膏。


陈(十七) 劳在出幼之年。形脉生气内夺。冬月可延。入夏难挨。由真阴日消烁。救阴无速功。故难治。两仪煎。


陈(二一)春病至夏。日渐形色消夺。是天地大气发泄。真气先伤。不主内守。为损怯之症。不加静养。损不肯复。故治嗽治热无用。交节病加。尤属虚象。脉左数甚。肛有漏疡。最难全好。


熟地 炒山药 建莲 茯苓 猪脊筋


徐(四一)清金润燥热缓。神象乃病衰成劳矣。男子中年。行走无力。寐中咳逆。温补刚燥难投。


天冬 生地 人参 茯苓 白蜜


黄(二六)阴伤劳损。


清阿胶 鸡子黄 生地 麦冬 麻子仁 炙甘草 南枣


某 摄阴得效。佐以益气。合补三阴之脏。


人参 熟地 炒杞子 五味 牛膝炭 建莲 炒山药 芡实


钱 阳外泄为汗。阴下注则遗。二气造偏。阴虚热胜。脑为髓海。腹是至阴。皆阳乘于阴。然阳气有余。益见阴弱。无以交恋其阳。因病致偏。偏久致损。坐功运气。阴阳未协。损不肯复。颇为可虑。今深秋入冬。天令收肃。身气泄越。入暮灼热。总是阴精损伤。而为消烁耳。


川石斛 炒知母 女贞子 茯神 糯稻根 小黑 豆皮


又 暮夜热炽。阴虚何疑。但从前表散。致卫阳疏泄。穿山甲钻筋流利后。致经络气血劫撒。内损不复。卫阳藩篱交空。斯时亦可撑半壁矣。失此机宜。秋收冬藏主令。其在封固蛰藏耳。张季明谓元无所归则热灼亦是。(丸方) 人参 河车 熟地 五味 莲肉 山药茯苓 食后超时服六神汤。


张(六七)有年呼气 颇和。吸气 则胁中刺痛。是肝肾至阴脏络之虚。初投辛酸而效。两和肝之体用耳。大旨益肾当温。复入凉肝滋液。忌投刚燥。


大熟地 天冬 枸杞 柏子霜 茯苓 桂圆肉 女贞子 川斛 蜜丸


徐 今年长夏久热。伤损真阴。深秋天气收肃。奈身中泄越已甚。吸短精浊。消渴眩晕。见症却是肝肾脉由阴渐损及阳明胃络。纳谷减。肢无力。越人所云。阴伤及阳。最难充复。 诚治病易。治损难耳。


人参 天冬 生地 茯神 女贞 远志


钟(二十)少年形色衰夺。见症已属劳怯。生旺之气已少。药难奏功。求医无益。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扶持后天。冀其久延而已。


鱼鳔 湖莲 秋石 芡实 金樱子


周(七十)脉神形色。是老年衰惫。无攻病成法。大意血气有情之属。栽培生气而已。每日不拘用人乳。或牛乳。约茶盏许。炖暖入姜汁三分。


某(女)交夏潮热口渴。肌肤甲错。此属骨蒸潮热。


生鳖甲 银柴胡 青蒿 黄芩 丹皮 知母


汤(女)天癸未至。入暮寒热。此先天真阴不足。为损怯延挨之病。腹膨减食治在太阴厥阴。


熟白术(二钱) 生浓朴(一钱) 当归(二钱) 丹皮(一钱半) 淡黄芩(一钱) 生鳖甲(五钱)


此一通一补之法。白术补太阴。浓朴通阳明。当归补厥阴。丹皮泄少阳。黄芩清气分之热。鳖甲滋血分之热也。


陈(十二)稚年阴亏阳亢。春阳化风地升。暮热晨汗。肌柔白。脉数虚。非客邪清解。仿仲景复脉法。


本方去姜桂加甘蔗汁。


王(十二)稚年纯阳。诸阳皆聚于骨。阴未充长。阳未和谐。凡过动烦怒等因。阳骤升巅为痛。熟寐痛止。阳潜入阴也。此非外邪。常用钱氏六味丸。加龟甲知母咸秋石。以滋养壮阴。


曹(十三)肌肉苍赤。脉小数疾。童真阴未充长。囊下肛前。已有漏卮。阳独升降。巅窍如蒙。常与壮水制火。犹虑变幻损怯。生六味去萸肉。加生白芍黄柏知母人中白。蜜丸。


施(三二)脉尺垂。少藏。唾痰灰黑。阴水内亏。阳火来乘。皆损怯之萌。可冀胃旺加餐耳。年岁已过三旬。苟能静养百天。可以充旺。


熟地 天冬 川斛 茯神 远志 山药 建莲 芡实 秋石 猪脊髓丸


张 劳烦。夏秋气泄而病。交小雪不复元。咽中微痛。血无华色。求源内损不藏。阴中之阳不伏。恐春深变病。


熟地炭 清阿胶 川斛 浸白天冬 秋石(二分)


许(三二)阴伤及阳。畏风外冷。午后潮热。舌绛渴饮。刚峻难进。腰脊坠。音哑。心嘈。姑与柔阳滋液。


首乌 枸杞 天冬 黑 豆皮 茯神 建莲


黄 当纯阳发泄之令。辛散乱进。火升。咽干气促。病根在下焦。阴虚成劳。最难调治。


熟地 炒山药 五味 芡实 茯神 湖莲


又 照前方加人参。


宋 劳损三年。肉消脂涸。吸气喘促。欲咳不能出声。必踞按季胁。方稍有力。寐醒喉中干涸。直至胸脘。此五液俱竭。法在不治。援引人身脂膏。为继续之算。莫言治病。


鲜河车 人乳汁 真秋石 血余灰


吴(二八)遗浊已久。上冬喉中哽噎。医投寒解。入夏不痊。缘肾阴为遗消烁。龙雷不肯潜伏。于冬令收藏之候。反升清空之所。内经以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阴质既亏。五液无以上承。徒有浮阳蒸灼。柔嫩肺日伤。为痹为宣。不外阴虚阳亢。但养育阴气。贵乎宁静。夫思烦嗔怒。诵读吟咏。皆是动阳助热。不求诸己工夫。日啖草木药汁生气暗伤。岂曰善策。然未尝无药也。益水源之弱。制火炎之炽。早用六味减丹泽。加阿胶秋石龟胶牡蛎湖莲肉之属以入下。介以潜阳。滋填涩固。却是至静阴药。卧时量进补心丹。宁神解热。俾上下得交。经年可冀有成。(阴虚阳浮)


沈 脉细涩。入尺泽。下元精亏。龙旺火炽。是口齿龈肿。皆下焦之虚阳上越。引火归窟。未尝不通。只以形瘦液少。虑其劫阴。致有疡痈起患。当预虑也。虎潜去广归锁阳。加山药苁蓉青盐。羊肉胶丸。


安 脉坚。咽阻心热。得嗳气略爽。腰膝 弱。精滑自遗。必因惊恐。伤及肝肾。下虚则厥阳冲逆而上。法宜镇逆和阳。继当填下。


生白芍 桂枝木 生牡蛎 龙骨 茯神 大枣 小黑 豆皮


郑 脉数。垂入尺泽穴中。此阴精未充早泄。阳失潜藏。汗出吸短。龙相内灼。升腾面目。肺受熏蒸。嚏涕交作。兼之胃弱少谷。精浊下注。溺管疼痛。肝阳吸其肾阴。善怒多郁。显然肾虚如绘。议有情之属以填精。仿古滑涩互施法。


牛骨髓(四两) 羊骨髓(四两) 猪脊髓(四两) 麋角胶(四两) 熟地(八两) 人参(四两) 萸肉(四两) 五味(三两) 芡实(四两) 湖莲(四两) 山药(四两) 茯神(四两) 金樱膏(三两) 胶髓丸。


曹(二一)精气内夺。冬乏收藏。入夜气冲呛逆。不得安寝。皆劳怯之末传。难治。


人参 鲜紫河车 茯苓 茯神 五味 紫衣胡桃肉


姚(二三)脉左细右空。色夺神夭。声嘶。乃精伤于下。气不摄固。而为咳汗。劳怯重病。药难奏功。用大造丸方。


程 脉左弦搏。着枕眠卧。冷痰上升。交子后干咳。此肾虚阳不潜伏。乃虚症也。从摄固引导。勿骤进温热燥药。


熟地炭 生白芍 山药 茯苓 丹皮 泽泻 车前 牛膝 胡桃肉


蒋 脉细促。三五欲歇止。头垂欲俯。着枕即气冲不续。此肾脏无根。督脉不用。虚损至此。必无挽法。


熟地 五味 茯苓 青铅 猪脊髓


朱(二九)真阴久伤不复。阳气自为升降。行动即觉外感。皆体质失藏。外卫不固矣。治在少阴。用固本丸之属。加入潜阳介类。


固本丸加淡菜秋石阿胶。


金(二二)虚症五年。真阴既损不复。长夏阴不生成。阳扰升越巅顶而为痛胀。目患不痊。病根亦在肝肾。与潜阳以益乙癸。磁石六味加龟甲。


胡 厥阳上冲。心痛振摇。消渴齿血。都是下焦精损。质重味浓。填补空隙。可冀其效。


熟地(四两) 五味(二两) 茯神(二两) 建莲(二两) 芡实(二两) 山药(二两) 人乳粉(二两) 秋


石(二两)


生精羊肉胶丸。早服四钱。


程 今年厥阴司天。春分地气上升。人身阳气上举。风乃阳之化气。阴衰于下。无以制伏。上愈热。斯下愈寒。总属虚象。故龟胶人乳。皆血气有情。服之小效者。非沉苦寒威也。兹定咸味入阴。介类潜阳法。


炒熟地 龟胶 阿胶 炒远志 炒山药 湖莲六七日后。仍进琼玉膏减沉香。


蒋(三五)肝厥。用咸味入阴。水生木体。是虚症治法。夏令大气主泄。因烦劳病发。势虽减于昔日。而脉症仍然。必静养经年。阴阳自交。病可全去。议介类潜阳。佐酸味以敛之。


熟地 柏子霜 萸肉 五味 锁阳 淡菜胶 海参胶 真阿胶 龟版胶 茯苓 湖莲 芡实 青盐


金 肝血肾精无藏。阳乏根据附。多梦纷纭。皆阳神浮越。当以介属有情。填补下焦。


熟地 淡菜 阿胶 萸肉 小麦 龙骨 牡蛎


又 肾虚气攻于背。肝虚热触于心。都是精血内夺。神魂不主根据附。此重镇以理其怯。填补以实其下。血肉有情。皆充养身中形质。即治病法程矣。


熟地 牡蛎 淡菜 五味 萸肉 龙骨 杞子


吴(十八)诊脉细数。左垂尺泽。先天最素薄。真阴未充。当精通年岁。阴气早泄。使龙相刻燃。津液暗消。有虚怯根萌。药宜至静纯阴。保养尤为要旨。 知柏六味去丹泽。加龟甲天冬。猪脊髓丸。


钱(五十)据说热自左升。直至耳前后胀。视面色油亮。足心灼热。每午后入暮皆然。上年用茶调散。


宣通上焦郁热不应。此肝肾阴火乘窍。却因男子精亏。阳不下交。经言以滋填阴药。必佐介属重镇。试以安寝竟夜乃安。参阳动阴静至理。


熟地 龟版 萸肉 五味 茯苓 磁石 黄柏 知母 猪脊髓丸。


顾(二二)阴精下损。虚火上炎。脊腰髀酸痛。髓空。斯督带诸脉不用。法当填髓充液。莫以见热投凉。


熟地(水煮) 杞子 鱼胶 五味 茯神 山药 湖莲 芡实 金樱膏为丸。


陈(二十)喉痹。目珠痛。吸气短促。曾咯血遗精。皆阴不内守。孤阳上越诸窍。当填下和阳。


熟地 枸杞炭 旱莲草 菊花炭 女贞 茯苓


某(三二)心烦不宁。目彩无光。少阴肾水枯槁。厥阳上越不潜。议用填阴潜阳。


人参(一钱半) 熟地(五钱) 天冬(一钱) 麦冬(三钱) 茯神(三钱) 龟版(一两)


某(女)渴不欲饮。阴不上承。况寐醒神识不静。易惊汗出。法当敛补。


人参 熟地炭 萸肉炭 茯神 五味 炒远志


邵 精血伤。气不潜纳阳浮扰神。则魂魄不宁。脏阴不安其位。


人参 炙草 建莲 茯神 龙骨 金箔


卢 有形血液。从破伤而损。神气无以拥护。当此冬令藏阳。阳微畏寒。奇脉少津。乏气贯布。行步欹斜。健忘若愦。何一非精气内夺之征。将交大雪。纯阴无阳。冬至一阳来复也。见此离散之态。平素不受暖补。是气元长旺。今乃精衰气竭之象。又不拘乎此例也。(阳虚)


人参 鹿茸 归身 炒杞子 茯苓 沙苑


马 阴精走泄于下。阳气郁冒于上。太冲脉衰。厥气上冲。陡然痫厥。阴阳既失交偶。内随阳掀旋。阳从汗泄矣。宜远房帏。独居静室。医治之法。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大封大固。以蛰藏为要。


百日可效。经年可以复元。


淡苁蓉 五味 远志 茯神 芡实 建莲 生羊腰子


孙(四二)形躯丰溢。脉来微小。乃阳气不足体质。理烦治剧。曲运神机。都是伤阳之助。温养有情。栽培生气。即古圣春夏养阳。不与逐邪攻病同例。用青囊斑龙丸。


某(二十)少壮形神憔悴。身体前后牵掣不舒。此奇经脉海乏气。少阴肾病何疑。


淡苁蓉 甘枸杞 当归 牛膝 沙苑 茯苓


某 阴阳二气不振。春初进八味。减桂之辛。益以味芍之酸。从阳引阴。兼以归脾守补其营。方得效验。兹当春升夏令。里虚藏聚未固。升泄主令。必加烦倦。古人谓寒则伤形。热则伤气。是当以益气为主。通摄下焦兼之。仿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法。非治病也。乃论体耳。


夏季早服青囊斑龙丸方法。


鹿茸 鹿角霜 鹿角胶 赤白茯苓 熟地 苁蓉 补骨脂 五味子晚服归脾。去木香。加枸杞子。


王(氏)凡女科书。首篇必论调经。既嫁必究孕育。结 十载。未能得胎。病在至阴之脏。延及奇经八脉。述经迟晨泄。心若摇漾。得食姑缓。肛疡久漏。都属下损。


人参 麋茸 紫石英 茯苓 当归 补骨脂枣艾汤泛丸。


汪(氏)女科首列调经。今经不调和。耳鸣心漾。汗出。畏恐神痹。两足皆冷兼浮肿。冬至节交。病甚于前。都因肝肾内怯。阳不交阴所至。薛氏加减八味丸。淡盐汤送三钱。


万(二七)诊脉数。左略大。右腰牵绊。足痿。五更盗汗即醒。有梦情欲则遗。自病半年。脊椎六七节骨形凸出。自述书斋坐卧受湿。若六淫致病。新邪?

赞助(淘宝)

赞助(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