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调胃承气汤

治诸发热和解,不恶寒但发热蒸蒸然,心下满硬,或痛,烦渴咽干,滑数而实,诸腹满实痛,烦渴谵妄,小便赤,大便硬,脉滑实紧者。


大黄(酒浸) 芒硝(一两) 甘草(炙,五钱) 每服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硝,再煮二三沸,顿服之,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治实热肿痛,加黄连,去芒硝。


甘草(五钱) 大黄(酒浸,一两) 芒硝(九分) 水煎热服。


又方 治牙风热肿痛。


升麻 白芷 防风 荆芥 薄荷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治腹中常有热而痛,此为积热。见牙齿门。


治中消。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锉,每服临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芒硝,再煮二三沸,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大黄 甘草 芒硝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乃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阴阳俱停.是阴阳和已.可以弗药而愈.阳脉微者.阴胜也.有汗则解.设或无汗.大都宜温.阴脉微者.阳胜也.非下之何以解其亢阳乎.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寒.芒硝咸寒为君.大黄苦寒为臣.正合此法也.加甘草以缓之和之.监其峻烈.虽则有承顺其气之势.复有调和其胃之功矣.故名调胃承气.本阳明药.而此主太阳未解也.


大黄 甘草(炙) 朴硝(以上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煎三、五沸,去滓温服,食后。


大黄(四钱清酒润.) 炙草(二钱) 芒硝(三钱)


水二杯半.先煮大黄甘草.取一杯去滓.入芒硝.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治阳明腑病,潮热、谵语、便闭、绕脐硬痛,为有燥屎,此结聚之热,邪大黄(三钱) 芒硝(二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本方去甘草,加枳实、浓朴,名大承气汤。


窃按∶枳实消痞,浓朴去满,芒硝润燥,大黄泻实,必痞、满、燥、实四症兼全者,方可用也。若痞满而未燥实者,宜用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恐伤下焦阴血也。燥实而未痞满者即用本方,不用枳、朴,恐伤上焦阳气也。


论承气汤有八禁


一者,表不解恶寒未除,小便清长,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法当汗解。二者,心下硬满心下满,则邪气尚浅,若误攻之,利遂不止。恐正气下脱也三者,合面赤色面赤色,为邪在表,浮火聚于上,而未结于下,故未可攻也。又面赤为戴阳,尤宜细辨。四者,平素食少,或病中反能食平素食少,则胃气虚,故不可攻。然病中有燥屎,即不能食,若反能食,则无燥屎不过便硬耳,亦未可攻也。五者,呕多呕吐属少阳,邪在上焦,故未可攻也。六者,脉迟迟为寒,攻之则呃。七者,津液内竭病患自汗出,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不可攻之,宜蜜煎导而通之。八者,小便少病患平日,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知其不久即入大肠,宜姑待之,不可妄攻也。


治热邪结胃,胸痛心烦,口渴便秘,谵语。


大黄(四两酒浸)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水三升,煮一升,纳芒硝化服。


〔附〕当归承气汤(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治里热火郁,或皮肤干燥,或咽燥鼻干,或便溺秘结,或瘀血发狂。


当归 大黄(各一两) 甘草(半两) 芒硝(九钱) 姜、枣煎。


大黄(四两,酒浸)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


伤寒,阳明证俱,大便秘,谵语,脉实者,此方主之。


阳明证俱者,不恶寒,反恶热、作渴是也。传至阳明,则热经数日矣。热久则五液干涸,故大便秘;液亡则无水以制火,故谵语。谵语者,呢喃而语,妄见妄言也。邪入于里,故脉实。大黄苦寒,可以荡实,芒硝咸寒,可以润燥;甘草甘平,可以和中。此药行,则胃中调而里气承顺,故曰调胃承气。然犹有戒焉,表证未去而早下之,则有结胸、痞气之患,此大、小陷胸汤之所以作


大黄(四钱) 芒硝(五钱) 甘草(二钱)


中消者,善食而溲,此方主之。


经曰∶瘅成为消中。瘅者,热也。消中者,善食而溲也。大黄苦寒,可以攻热。芒硝咸寒,可以润燥,甘草甘平,可以调中。


大黄(酒浸) 芒硝一两 甘草(炙)五钱


少少温服。


此治邪在中下焦之正法也。注中“恶热口渴、腹满,中焦燥实”数语,最宜着眼。可见病在脾胃,全与上焦无涉,若杂入枳、朴以犯上焦,则下焦之浊气必随感而上,反致喘逆者有之矣!去枳、朴,加甘草,使之专入脾胃,而又缓芒、黄善走之烈,谨慎周详,毫发无憾。


大黄(三两清酒浸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缓硝黄下行之性.使留恋中焦胃分.以清热而导滞.不用枳朴以伤上焦之气.盖热邪聚胃.宜分有形无形.有形者.当破其结而秽方解.无形者.但涤其热而气自和.胃宜降则和.故曰调胃.


治表解有汗,里热不除,胃因不和,而不作解者。


大黄(酒洗)四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斤,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微煮令沸,稍稍温服之。


【注】三承气汤之立名,而曰大者,制大其服,欲急下其邪也;小者,制小其服,欲缓下其邪也。曰调胃者,则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专攻下也。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


更佐甘草之缓,调停于大黄,芒硝之间,又稍稍温服之,使其力不峻,则不能速下而和也。


大黄 炙草 芒硝


恶寒发热之荣卫表病,已经三日,已经发汗,却汗发不透澈,而发热更加,蒸蒸然手足出汗,脉现实大之象。此平日胃热阳实之人,荣卫的表病不解,脏腑的里气偏郁,腑热自现本气之病。若由蒸蒸发热,肠胃津液灼干,肠胃有了燥屎,便成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之大承气汤下证。如成下证,则病重矣。必须于胃热未曾全实,但蒸蒸汗出发热之时,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平胃热,炙草养中气也。曰调胃者,调和胃气,不取攻下,使热退不成下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