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胆瘅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阳陵泉胆经穴也。《灵兰秘典》、《六节脏象》等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曰∶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附于肝,肝经之脉,上循喉后,故咽为之使,而胆气亦由之而上也。以谋虑太劳而不决,使胆虚汁泄而气上溢,故口苦而名胆瘅也。凡劳思过虑,无不动火而致胆热,即口苦矣。取阳陵泉,治胆募俞,皆针法也。《阴阳十二官相使》或者即《脏象》等论所云∶十二官各司其职,而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以求其中义理,而设治法者乎?或者谓《阴阳十二官》古经名,今已亡失。未知孰是,以俟明哲辨之。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五。


黄帝问岐伯曰:有病口苦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胆瘅。[平按:“病”下,《素问》、《甲乙》有“口苦取阳陵泉”六字,《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无‘口苦取阳陵泉’六字。详前后文势,疑此为误。”]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输,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胆为肝腑,肝为内将,取决于胆,其人有谋虑不决,伤胆气上,胆溢从咽入口,口苦,名曰胆瘅,可取胆募日月穴也。


平按:《甲乙》“肝者”上有“胆者中精之腑”六字,注云:“《素问》无此句。”


论曰内经谓有病口苦,名曰胆瘅。夫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十一脏之所取决,咽为之使,若数谋虑不决,则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胆主藏而不泻。今数谋不断,则清净者浊而扰矣。故气上溢而其证为口苦也。经所谓是动则病口苦,以气为是动也。


治肝胆俱虚,热气上熏,口中常苦。泄热益胆汤方


黄芩(去黑心) 甘草(炙锉各二两) 人参 桂(去粗皮各一两) 苦参 茯神(去木各半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半,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谋虑不决,胆气上溢,虚热口苦,神思不爽。半夏茯苓汤方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焙干) 赤茯苓(去黑皮) 麦门冬(去心焙各三两) 酸枣仁 桂(去粗皮) 黄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秫米一匙头许,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谋虑伤胆,胆气上溢,膈脘虚烦,常觉口苦。地骨皮汤方


地骨皮 生干地黄(各五两细锉) 前胡(去芦头二两半) 茯神(去木二两) 麦门冬去心(焙) 知母(各二两半) 人参 甘草(炙锉各二两)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豉及粟米各少许,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胆虚气逆,口中常苦,烦躁引饮。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去心) 地骨皮 黄芩(去黑心) 茯神(去木) 大黄(锉炒) 升麻 甘草(炙锉) 羚羊角镑(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竹茹半分,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治胆热气逆,口苦烦渴。栀子汤方


栀子仁(二十一枚) 升麻 黄芩(去黑心) 大青 茯神(去木各三分) 甘草(半两炙锉)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豉五十粒,煎至七分,去滓入蜜半合,更煎三二沸,食后温服。


治胆虚气逆,邪热攻冲,口苦烦渴。人参汤方


人参 甘草(炙锉) 冬葵子(各半两) 黄芩(去黑心) 赤茯苓(去黑皮) 枳壳(去瓤麸各三分)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胆热口苦。胡黄连丸方


胡黄连(一两) 青羊角(镑) 蛇黄(捣研如粉各半两) 熊胆(研) 青黛(研各一分)


上五味。粗捣研为末,用黄牛胆汁和丸,或羊胆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食后温竹叶汤下。


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素问》)


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十一脏之所取决,咽为之使,主藏而不泻。今数谋虑而不决,则清净者浊而扰矣,故气上溢而为口苦也。(《圣济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