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饮
《圣济总录》:支饮
论曰水饮停积胸膈,不能消化,支乘于心,故名支饮,其状令人心下筑悸,咳逆喘息,饮食不下,身体虚浮,形如肿是也。
治支饮不消。胸膈满闷,参苓丸方
人参 天南星(炮) 赤茯苓(去黑皮各三分) 半夏 生姜 晋矾(各一两)
上六味,先取天南星半夏,于砂盆内,擦洗令净,用生姜同捣烂,拍作饼子,慢火炙令黄,同余三味,捣罗为末,薄荷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生姜蜜汤下二十丸。
治支饮,膈脘不利,咳嗽喘满。大半夏丸方
半夏(四两汤洗七遍去滑焙干为末) 生姜(细擦) 蜜(各三两) 青州枣(二两别煮取肉去皮核同生姜蜜入银石器内与半夏末和熬令稀稠得所) 木香 沉香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白术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干姜(炮) 附子(炮裂去皮脐) 肉豆蔻(去壳) 红豆蔻(各半两)
上一十三味,除前四味外,捣罗为末,与半夏膏和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煎干姜枣汤下,加至十五丸。
治支饮痞满,饮食迟化。化气丸方
巴豆(五十枚去皮心膜出油研如粉) 黄连(去须半两) 白面(二两半)
上三味,先将黄连捣末,以水半升,煎十余沸,隔一宿,取白面并巴豆粉,用黄连水和,硬软得所,丸如绿豆大、放干,以麸二升,于铫内,慢火并药丸同炒,麸黄为度,以罗子筛去麸取药,再于黄连水内,略滤过,竹器内控干,每服三丸,或两丸,食后临卧。熟水下治支饮不消。喘咳不止,青金丸方
硫黄 水银(各一两同结成砂子研) 滑石(研半两) 半夏(汤洗去滑捣取末半两)
上四味。合研匀,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温生姜汤下。
治支饮,气喘不得息。葶苈丸方
甜葶苈(炒) 木香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焙各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治久病饮癖停痰。及胁满支饮。辄引胁下痛。三圣散方
甘遂(锉炒) 芫花(醋浸炒各半两) 大戟(锉炒三分)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先用水三盏,大枣十枚劈破,煎取二盏,入药末一钱匕,同煎至一盏,温分三服,以吐利为度。
治支饮,胸膈实痞,呼吸短气。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 槟榔 柴胡(去苗) 桔梗(炒各一两) 桑根白皮 鳖甲(去裙 醋炙) 大黄(锉炒各一
上八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支饮,胸膈痞闷。饮食迟化。神应丸方
槐花(半升) 巴豆(五十粒和皮椎碎)
上二味。同炒存一分性,捣罗为末,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丸,食后温水下。
治支饮,胸膈痞闷。槟榔丸方
槟榔(锉) 肉豆蔻(各半两去壳秤) 半夏(汤浸七遍去滑焙)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干姜(炮各一
上五味。捣罗为末。生姜汁煮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食后生姜汤下。
治支饮。下气,木香丸方
木香(一两) 牵牛子(盐炒黄) 皂荚(不 者去皮酥炙各二两)
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食后生姜汤下。
《校注医醇剩义》:支饮
支饮者,水停心下,入于胸膈,咳逆倚息短气,其形如肿,桑苏桂苓汤主之。
桑苏桂苓汤(自制)
桑皮(三钱) 苏子(二钱) 桂枝(八分) 茯苓(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大腹皮(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猪苓(一钱) 姜(三片)
此方以苓、桂、橘、半生姜治饮之本,以桑皮、苏子、杏仁泻肺,以腹皮、泻泽、猪苓行水,是肺脾同治也。祖怡注。
《症因脉治》:支饮
【支饮之症】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即《金匮》支饮症也。
【支饮之因】饮邪偏注,停留曲折之间,盖肺与大肠之脉,下膈络肠,今饮积于中,外不得达,喘促而不得卧矣。形如肿者,水饮之外现也。
【支饮之脉】脉多沉紧,脉弦为水,脉弱可治,数实者死。其脉虚者,必苦眩晕。
【支饮之治】《金匮》曰∶膈间支饮,其人必喘,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十数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以前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主之。以胃有痰饮之积热,石膏止清无形气分之热,不能去有形痰饮之实热,故易芒硝。又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又云∶支饮胸满者,浓朴大黄汤主之。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汤主之。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又云∶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十枣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外另有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此二条,非指定支饮而立说,大约统言水饮家之条目。
木防己汤
木防己 石膏 桂枝 人参
上四味,煮取一升,温服,愈后复发,去石膏,加芒硝。
泽泻汤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泽泻 白术
上二味,水二升,煮取一升,温服。
浓朴大黄汤 治支饮胸满者。
浓朴 大黄 枳实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
葶苈大枣汤
葶苈子 大枣肉
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子。
半夏汤
半夏 生姜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一升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 生姜 白茯苓
上三味,煮一升服。
十枣汤 见前悬饮门。
小青龙汤 见前溢饮门。
己椒苈黄丸
防己 椒目 葶苈 大黄
蜜丸如梧子大,日三服。
五苓散
泽泻 猪苓 白茯苓 白术 肉桂
上五味为末,暖水调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