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五迟

五迟者,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是也。盖肾主骨,齿者骨之余,发者肾之荣,若齿久不生,生而不固,发久不生,生而不黑,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若长不能立,立而骨软;大不能行,行则筋软,皆肝肾气血不充,筋骨痿弱之故。有肝血虚,筋不荣膝,膝盖不成,而手足拳挛者;有肾气虚,髓不满骨,骨不能用,而足胫无力者。并用地黄丸为主,齿迟加骨碎补、补骨脂;发迟加龟版、鹿茸、何首乌;立迟加鹿茸、桂、附;行迟加牛膝、鹿茸、五加皮。语迟之因不一,有因妊母卒然惊恐,邪乘儿心而不能言者;有禀父肾气不足而言迟者;有乳母五火遗热,闭塞气道者;有病后津液内亡,会厌干涸者;亦有脾胃虚弱,清气不升而言迟者。邪乘儿心,菖蒲丸;肾气不足,地黄丸加远志;闭塞气道,加味逍遥散;津液内亡,七味白术散;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若病久或五疳所致者,但补养脾胃为主。(《张氏医通》)


小儿二百六十日,则膝骨成,乃能行,期也。有数岁不能行者,禀受肾元不足也。夫骨属肾,凭髓所养,肾气有亏,则不能充髓满骨,故足弱不能行也。复有重帏深闭,不见风日,或终日怀抱,筋骨不舒,是以难行者。又有离胎多病,肝肾俱虚,肝虚则筋弱,肾虚则骨柔,而不能行者。复有过食肥甘,脾胃受伤,致成疳证,气血日惫,而不能行者。随证调治,亦有可复。(冯楚瞻)


孩儿头面胸膊肌浓,臂胫细瘦,行走迟者,是小时抱损。(《颅囟经》)


小儿禀来气血虚,筋骨软弱步难移,牙齿不生发疏薄,身坐不稳语言迟,加味地黄为主治,补中益气继相医,邪乘心气菖蒲好,血虚发迟苣胜宜。


[注]


小儿五迟之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先用加味地黄丸滋养其血,再以补中益气汤调养其气,又足少阴为肾之经,其华在发,若少阴之血气不足,即不能上荣于发,苣胜丹主之,又有惊邪乘入心气,至四五岁尚不能言者,菖蒲丸主之。


(加味六味地黄丸)熟地黄一两山萸肉一两怀山药炒茯苓各八钱泽泻牡丹皮各五钱 鹿茸三钱炙五加皮五钱麝香五分


以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大儿每服二钱,小儿一钱五分,盐汤送下。


(补中益气汤)方见飧泻。


(苣胜丹)


当归洗焙生地黄白芍药各一两炒苣胜子二两碾胡粉三钱碾


以上同研匀,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黑豆汤下。


(菖蒲丸)


人参石菖蒲麦门冬去心远志去心川芎当归酒洗乳香朱砂各一钱水飞以上为细末,炼白蜜为丸,如黍米大,食远用米汤送下。


小儿禀来气血虚,筋骨软弱步难移,牙齿不生发疏薄,身坐不稳语言迟。加味地黄为主治,补中益气继相医,邪乘心气菖蒲好,血虚发迟苣胜宜。


【注】小儿五迟之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先用加味地黄丸滋养其血,再以补中益气汤调养其气。又足少阴为肾之经,其华在发,若少阴之血气不足,即不能上荣于发,苣胜丹主之。又有惊邪乘入心气,至四五岁尚不能言者,菖蒲丸主之。


加味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一两) 山萸肉(一两) 怀山药(炒) 茯苓(各八钱) 泽泻 牡丹皮(各五钱) 鹿茸(炙三钱) 五加皮(五钱) 麝香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大儿每服二钱,小儿一钱五分,盐汤送下。


补中益气汤(方见飧泻)


菖蒲丸


人参 石菖蒲 麦门冬(去心) 远志(去心) 川芎 当归(酒洗) 乳香 朱砂(水飞,各一钱)


共为细末,炼白蜜为丸,如黍米大,食远用米汤送下。


苣胜丹


当归 生地黄(洗焙) 白芍药(炒,各一两) 苣胜子(碾,二两) 胡粉(碾,三钱)


同研匀,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黑豆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