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水肿

此证由脾胃素弱,为饮食冷物所伤,或因病服攻克凉药,损伤脾气,致不能通行水道,故流入四肢百骸,令人遍身浮肿,小便反涩,大便反泄,此病最重,世医皆用利水消肿之药,乃速其毙也。


治法∶先灸命关二百壮,服延寿丹、金液丹,或草神丹,甚者姜附汤,五七日病减,小便长,大便实或润,能饮食为效。唯吃白粥,一月后,吃饼面无妨,须常服金液丹,来复丹,永瘥。若曾服芫花、大戟通利之药,损其元气或元气已脱则不可治,虽灸亦无用矣。若灸后疮中出水或虽服丹药而小便不通,皆真元已脱,不可治也,脉弦大者易治,沉细者难痊。


【治验】


一人四肢皆肿,气促,食则胀闷,只吃稀粥,余令日服金液丹百粒,至四日觉大便滑,再二日,乃令吃面食亦不妨,盖治之早也。


一妇人病面脚皆肿,饮食减少,世医皆作血虚治之,不效。余曰非血病,乃脾胃虚也,令日服延寿丹十粒、全真丹五十粒,至十日觉大便滑病愈。(俞翰林母七旬余,平日患咳喘痰红,常服滋阴凉润之剂,秋月忽患水肿,喘急难卧,日渐肿胀,饮食少进,进则气急欲死,诸医用药无效,乃延予治。六脉弦大而急,按之益劲而空。予曰∶此三焦火气虚惫,不能归根,而浮于外,水随气奔,致充郛郭而溢皮腠,必须重温以化,否则不救。彼云∶吾素内热,不服温补,片姜入口,痰即带红,先生所论故是,第恐热药不相宜也。予曰∶有是病,服是药,成见难执。且六脉紧大,太阳已无根,无根即脱矣,此皆平日久股寒凉所致,若再舍温补不用,恐无生理,请辞。彼云∶但不迫动血证,敢不从命。予以附桂姜萸十味,人参三钱,不三剂而腹有皱文,八剂全消,饮食如故,又二剂,而全愈,痰喘吐红旧证竟不发矣。)


(一妇因子远出,瓮飧不给,忧愁成病,变为水肿喘急,粥食不入者月余矣。友人见余,谈及此妇,乃谓予曰∶肯做一好事否?予曰∶既云好事焉敢违命。遂偕往。诊见其六脉欲绝,脐突腰圆,喘难着席,脾肾之败不可为矣。因处十味方,命服四剂,喘微定而肿渐消,觉思饮食,复诊其脉,微有起色,又四剂而肿消食进矣。


嗟!嗟!若弃而不治,虽不由我而死,而实我杀之也,友人亦大快。)


此症土不能克水也,方用


牵牛 甘遂( 各叁钱)


水煎服。


此症治法虽多,独此方奇妙,其次鸡屎醴亦效, 鸡屎醴治血臌尤效。



水肿之证,有阴有阳,察脉观色,问证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粪赤溺,兼渴为阳。



夫肿者,钟也,寒热气所钟聚也,为病有十水之分。其本乃湿热所致,《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夫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四肢皆浮而肿,名曰水肿。或腹大如鼓,而面目四肢不肿者,名曰蛊胀。朝宽暮急,是血虚;暮宽朝急,是气虚;朝暮急,血气俱虚。



治法∶身有热者,水气在表,可汗之;身无热者,水气在里,可下之。其间通利小便,顺气和脾,俱不可缓。然证虽可下,又当度其轻重,不可过用大戟、芫花、甘遂等利水猛烈之剂,一发不收,峻决者易,固闭者难,水气复来,而无可治之也。


一、凡肿病,见大便滑泄,与夫唇黑,缺盆平,脐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又或男从脚下肿而上,女从身上肿而下∶并不治也。又曰∶膨病水气,人面黑者,肝绝也;两眉凸起,肺绝也;脐中突出者,脾绝也;两手无绞者,心绝也;下疰脚肿者,肾绝也。此五证内显一证,不可治也。


一、患人腹上用手按之有窝者,可治。脉壮者易治,脉微者难痊。


一、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身热脉沉数者,此属阳水,以八正散主之。


一、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身不热,脉沉者,此属阴水,以胃苓汤主之。


一、水气浮肿,因于气者,以分心气饮加猪苓、泽泻、车前子、葶苈子、木瓜、麦门冬。


一、通身皮肤光肿如泡,手按成窟,举手即满者,是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故也。法当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切不可下,忌食羊肉。腰以上肿宜发汗,腰以下肿宜行小便,此仲景之妙法。


一、病患六脉数,四肢肿满,腹痛发热,小便少,大便闭,治以温中养胃,非也。皆由三焦蓄热,大小便闭,无发泄,故流出经络,五脏充溢,而成肿胀,宜败毒散加麻黄、防风、枳实发散,次以利气丸下之,或八正散。



消肿调脾顺气汤(刘司寇传) 治水肿,消胀满,顺气和脾,除湿利水。


苍术 陈皮 浓朴 草果 砂仁 猪苓 木香 槟榔(男雄女雌)


大腹皮 香附 枳壳 泽泻 桔梗 三棱 莪术 官桂 大茴香木通 人参 木瓜 桑白皮 牵牛(女用黑,男用白) 大黄 甘草


上锉,生姜煎服。


加减胃苓汤(云林制)〔批〕(按此方消中利水和药之剂) 治肿。


苍术(米泔制,一钱半) 陈皮(去白,一钱) 浓朴(姜炒,八分) 甘草(炙,三分)猪苓(八分) 泽泻(一钱) 白术(去芦,一钱) 赤茯苓(去皮,一钱) 神曲(炒,八分) 山楂(去核,七分) 砂仁(炒,七分) 香附(姜汁炒,六分) 槟榔(八分) 木瓜(一钱) 大腹皮(六分)


上锉一剂,生姜、灯心煎服。


苏沉破结汤(车少参传)


紫苏 薄荷 枳实 麦门冬 当归 川芎 大黄 木通 甘遂白僵蚕 白豆蔻 木香 沉香(减半,以上三味另为末) 牙皂 生姜 细茶(各一钱)


上作二服,水煎,五更早服,忌口。


回生丹 治浮肿腹胀退水。


青皮 陈皮 三棱 莪术 连翘(以上各三钱,用巴豆去壳一两半,与砂锅同炒入药) 木香 甘遂(炒) 商陆 泽泻 木通(炒) 干漆(炒尽烟) 萝卜子(炒,各三钱) 赤茯苓 桑白皮(炒) 椒目(炒,各五钱) 胡椒(炒,一钱) 黑牵牛(一两,生)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第一服用生葱二十四根,擂碎同温酒五更下;第二服用陈皮、桑白皮煎汤;第三服用射干汤下。切忌食盐。


推车丸(毛惟中传)〔批〕(按此方治消肿峻攻之剂) 治水肿,气肿,单腹胀沉香(一钱) 木香(一钱) 巴豆(一钱,半生半熟) 胡椒(一钱,炒爆)


上为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消上,用葱白舂烂,热酒下;次日消中,用陈皮汤下;三次消下,用牛膝汤下,去三五次,不补自止,后用拾皮散紧皮。


鸡醴饮(刘同知传) 治一切肚腹四肢发肿,不问水肿、气肿、湿肿,皆效。


干鸡粪一升,锅内炒黄,以好酒三碗淬下,煮作一碗,细滤去渣,令病患饮之。少顷腹中气大转动作鸣,从大便利下,于脚膝及脐上下先作皱起,其肿渐消。复如利未尽,再服一剂,以田螺二枚,用滚酒淖熟食之,即止,续以温粥调理愈。


秘方(吴友竹传) 治水肿胀满。


癞虾蟆二三枚,装在猪肚内,好酒煮一伏时,去虾蟆,将猪肚与酒服尽,大便屁如雷,或水下,其肿自消,加砂仁尤妙,一方加胡椒,一岁一粒,同煮尤妙。


法蒸蓖麻膏〔批〕(按此方消肿专攻之剂) 治十肿水气,五蛊瘴气。


蓖麻子去壳,用麻布包压去油,薄摊在木杓内,仰放在锅中,水面上以锅排盖住,煮二十余沸,以药无白色为度,取出。每服六钱,滚水化开,空心温服。不过二三剂,以小便太利为效。


导水饼(秘方) 治肿胀,不服药,自去水。


真水银粉(二钱) 巴豆肉(研,去油,四钱) 生硫黄(一钱)


上三味研成饼,令匀,先用新绵一块铺脐上,次以饼当脐掩之,外用帛缚,如人行三五里,自然泻下恶水,待行三五次,除去药,以温白粥补之。


消河饼(秘方)〔批〕(按此方消肿外治之剂) 治水肿膨胀。


大田螺(四个) 大蒜(去皮,五个) 车前子(三钱,为末)


上三味研成饼,贴脐中,以手帕缚之。贴药后,少顷小便出。一二饼即愈。


水肿之证,有阴有阳。察脉观色,问症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泄,小便清涩。


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粪赤溺,兼渴为阳。又遍身皮肤光肿如泡,手按成窟,举手即满者是。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故也。法当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切不可下。忌食羊肉。腰已上肿,宜发汗;腰已下肿,宜利小便。


治方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一钱) 甘草(炙,三分) 人参 白术 苍术(各一钱) 麦冬(五分) 山栀(五分) 猪苓 泽泻(各五分) 若腹胀少佐浓朴。气不运加木香、木通。夏月加香薷,气若下陷加升麻、柴胡。有热加黄芩。产后必须大补气血为主,少佐苍术、茯苓。女人胎肿


上水二钟,姜三片煎。


钟耀辉,年逾花甲,在都(指京都)患肿,起自肾囊。气逆便溏,诸治不效。急买车返杭,托所亲谢金堂邀孟英治之。切其脉∶微且弱;询其溺,清且长。因问曰∶都中所服,其五苓(散)、八正(散)耶?抑肾气(汤)、五皮(饮)也?钟云∶诚如君言,遍尝之矣,而病反日剧者何?孟英曰∶此土虚不制水也。通利无功,滋阴亦谬,补土胜湿,与大剂∶(人)参 (白)术,果即向安,越八载,以他疾终。



黄履吉,截疟后,患浮肿,赵某闻其体素虚,切其脉弦细,遂用温补。驯至呃忒不休,气冲碍卧,饮食不进,势濒于危。请孟英决其(犹)及返余杭否?孟英曰∶脉虽弦细而有力,子必误服温补矣。肯服吾药,犹可无恐。因与∶栝蒌 薤白 合小陷胸(汤) 橘皮竹茹汤,加柿蒂、旋复、苏子、香附、赭石、紫菀、枇杷叶为方,四剂而瘳。



石北涯令正,久患龈痛,渐至身面浮肿,或以为虚,或以为湿,病日以剧,气逆不饥。孟英察脉,左洪数,右弦滑。阴分虽虚,先当清其肺胃之痰热者。投白虎(汤)加沙参、花粉、冬瓜皮、枇(杷)叶、栀子、竹茹、芦根,服之,肿即消。继佐滋阴,龈痛亦止。


戴云∶水肿者,通身皮肤光肿如泡者是也。以健脾、渗水、利小便、进饮食。元气实者可下。


此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气得实,则自能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非五苓之行水也。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


二陈汤加白术、人参为主,佐以苍术、炒栀子、黄芩、麦门冬,制肝木。若腹胀,少佐浓朴。气不运,加木香、木通。


气若陷下,升麻柴胡提之。随证加减,必须补中。


产后必用大补气血为主,少佐以苍术、茯苓,使水自降。用大剂白术补脾。壅满用半夏、陈皮、香附监之。


有热当清肺,麦门冬、黄芩之属。


一方∶用山栀子去皮取仁炒,捶碎,米饮送下。若胃脘热,病在上者,带皮用。


〔郭〕产后四肢浮肿者,败血乘虚停积,循经流入四肢,留淫日深,却还不得,腐坏如水故令面黄,四肢浮肿,医人不识,便作水气治之。凡治水多用导水药,极虚人。夫产后既虚,又以药虚之,是谓重虚,往往多致夭枉。但服小调经散,血行肿消则愈。


陈无择曰∶产后浮肿多端,有自怀妊肿至产后不退者,亦有产后失于将理,外感寒暑风湿,内则喜怒忧惊,血与气搏,留滞经络,气分血分不可不辨,要当随所因脉证治之,宜得其情。小调经散治血分固效,但力浅难凭,不若吴茱萸汤、枳术汤、夺魂散、大调经散,皆要药也。


又论曰∶夫产后劳伤血气,腠理虚则为风邪所乘,邪搏于气,不得宣越,故令虚肿、轻浮,是邪搏于气,气肿也。若皮肤如熟李状,则变为水肿,气肿者发汗即愈,水肿者,利小便瘥也。


〔洁古〕如产后风寒在表,面目四肢浮肿,宜局方七圣丸,白汤下,日加,以利为度。如浮肿至膝,喘嗽,加木香、槟榔倍之,谓气多也。如浮肿又头痛昏冒,加羌活、川芎,谓风多也。如只浮肿,止七圣丸本方服。


〔东垣〕中满分消丸(杂病胀满)。用四物汤吞之。


〔丹〕产后肿,必用大补气血为主,少佐以苍术、茯苓,使水自利。


〔薛〕前证若寒水侮土,宜养脾肺。若气虚浮肿,宜益脾胃。若水气浮肿,宜补中气。当参杂证本门主治。一产妇饮食少思,服消导之剂,四肢浮肿。余谓中气不足,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君子汤而愈。后因怒腹胀,误服沉香化气丸,吐泻不止,饮食不进,小便不利,肚腹四肢浮肿,用金匮加减肾气丸而愈。一产妇泄泻,四肢面目浮肿,喘促恶寒。余谓脾肺虚寒,用六君加姜、桂而泄泻愈,用补中益气而脾胃健。


〔杜〕张宣徽侍宠产后半月,忽患浮肿,急召产科医治,经半月不瘥,病势转剧。召杜治之,杜至曰∶诸医作何病?张曰∶皆云水气浮肿。杜曰∶非也,且水气发咳嗽,小便涩是也。今爱宠小便不涩,不作咳嗽,惟手足寒,乃血脏虚,气塞不通,流面生浮肿。


遂用益血和气药治之。旬日病去七八,经半月全愈。所用之药,乃《灵苑方》牡丹散也。


其方云∶治血脏风虚冷,今产科家多用此药,治产后诸病如神,更名损金汤者是也。(牡丹散见血晕。)一妇产后四肢浮肿,寒热往来,盖因败血流入经络,渗入四肢,气喘咳嗽,胸膈不利,口吐酸水,两胁疼痛,遂用旋复花汤,微汗渐解;频服小调经,用泽兰梗煎汤调下,肿气渐消。


大调经散 治产后肿满,喘急烦渴,小便不利。(方见产后寒热。)


小调经散


没药 琥珀 桂心 芍药 当归(各一钱) 细辛 麝香(各半钱)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姜汁、温酒各少许调停服。


治产后遍身青肿疼痛,及产后血水疾。(出《妇人经验方》。)


干漆 大麦 (等分)


上各为细末,以新瓦罐子中铺一重麦 ,一重干漆,如此填满,用盐泥固济,火 通赤,放冷,研为散。但是产后诸疾,热酒调下二钱。


经云∶产后肌浮,柑皮酒服。(橘皮为末,每服二钱,酒调。)


白术汤 治心腹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名曰气分。


枳实(一两半) 白术(三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腹中 ,即当散也。


〔丹〕妇人产后浮肿,小便少,口渴恶寒,无力,脉皆沉,此体虚而有湿热之积,必上焦满闷,宜补中导水行气可也。


白术(二两半) 陈皮(一两) 川芎(半两) 木通(六钱) 茯苓(三钱)


上用水煎,下与点丸二十五丸。(黄芩为末,粥丸,名与点丸,亦名清金丸。)


夺魂散 治产后虚肿喘促,利小便则愈。


生姜(三两,取汁) 白面(三两) 大半夏(七枚)


上以生姜汁搜面裹半夏,为七饼子,煨焦熟为末,水调一盏,小便利为效。


张氏方 治产后血虚,风肿水肿。


泽兰叶 防己(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饮者,醋汤调亦可。


汉防己散 (此药虚人戒服。)


汉防己 猪苓 枳壳 桑白皮(各一两) 商陆 甘草(各七钱半)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七圣丸(杂病大便不通。)


加减吴茱萸汤 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冷,胸膈满痛,腹胁绞刺,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泻不止,少气羸困,及因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增。


吴茱萸(一两半) 苦梗 干姜 甘草 麦门冬 防风 半夏 细辛 当归 赤茯苓 牡丹皮 桂心(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热服。


金匮加减肾气丸(方见杂病水肿。)


加味八物汤 治产后遍身浮肿,气急潮热。


人参 白茯苓 熟地黄 小 香(各三钱) 白术 川芎(各四钱) 当归 白芍药 香附子(各五钱) 甘草 黄芩 柴胡(各一钱)


上锉散,分作六七服,每服水一盅半,姜三片,煎至七分,空心热服,尽此药,方服调经丸。若肚痛加延胡索、干漆、枳壳(各三钱)。若呕吐恶心,加良姜、砂仁(各二钱。)若手足麻痹,加肉桂(一钱半。)若咳嗽,加五味子、款冬花、杏仁。



病称水肿实难调,腹胀膨 不可消。


先灸水分通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


水分∶在脐上五分。灸五十壮。单腹胀宜泻,气满腹疼先补后泻。


三里∶见前。


三阴交∶见前。与绝骨相对,灸一七壮,治法同水分。


黄帝治水之俞。五十七处。尻上五行。行五。谓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兔上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肾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治水道肿(资生经)。足第二指上一寸。灸随年壮。又两手大指缝头灸七壮。


治虚劳浮肿。并水气身满。穴太冲。灸百壮。又灸肾俞。


治头目痈肿。留饮。胸胁支满及水肿。穴陷谷。刺出血立已。


治面目痈肿。穴陷谷 列缺治头面肿。穴阳陵泉 公孙治头面气 肿。穴完骨 巨治面浮肿。穴天枢 丰隆 厉兑 陷谷 冲阳治面浮肿。穴中府 间使 合谷治风。面水 肿。颜黑。穴解溪治肩肿不得顾。穴气舍治水腹胀皮肿。穴三里治腹肿。穴曲泉治寒热。腹偏肿。穴阴谷治大腹肿胀。脐腹悒悒。穴大敦治水胀。水气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小便黄。气满。穴阴交石门治身肿皮痛。不可近手。穴屋翳治身胀逆息不得卧。风汗。身肿。喘息多唾。穴天府治身肿身重。穴关门治水气遍身肿。穴水沟 若是水气。唯得针此。若针余穴。水尽即死。


治水肿。穴胃仓治水气。穴缺盆治身体肿。皮肤痛不可近衣。淫泺。螈 不仁。穴屋翳治身肿。穴肾俞治腹胀身肿。穴建里治身肿鼓胀。肠鸣如流水声。穴神阙治水肿。穴中极 石门治大腹有水。穴四满治腹肿脊强。四肢伤惰。穴章门治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娠。五指端尽痛。足不得践地。穴涌泉 阴谷治水肿。穴三里治水分病。穴复溜治水肿不嗜食。穴维道治丈夫溏泄。腹胁胀。水肿腹坚。不嗜食。不便不利。穴地机治腹中寒。不嗜食。鬲下满。水肿腹坚。喘逆不得卧。腰脐痛难俯仰。穴阴陵泉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穴陷谷治腹肿不能食。及疗水病。腹肿绕脐痛。冲胸不得息。并水气浮肿。鼓胀肠鸣如雷声。


时上冲心。及胃虚胀。穴水分(灸七壮。若是水病。灸大良。三因方云。可灸三阴交穴。及风门穴。明堂经云。灸二壮。主小便不利。身肿足痿)


治水病胀满。穴曲骨治水肿腹胀。食饮不下。恶寒。穴胃仓治水肿。人中尽满唇。及死。穴水沟治身润。石水身肿。穴章门治小腹满石水。穴关元治大腹石水。穴四满 然谷治大气石水。穴气冲治四肿身湿肿。穴丰隆治汗出四肢肿。穴列缺治四肢肿。穴复溜王氏曰。水肿。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此明堂铜人所戒也。庸医多为人针水分杀人多矣。若其他穴。亦有针得瘥者。特幸焉耳。不可为法也。或用药。则禹余粮丸为第一.予屡见人服验。故书于此。然灸水分。则取为要穴也。有里医为李生治水肿。以药饮之久之不效。以受其延待之勤。一日忽然灸水分与气海穴。翌早观面如削矣。信乎。水分之能治水肿也。明堂固云。若是水肿。灸大良。盖以此穴。能分水不使妄行焉耳。但不知明堂又云。针四分者。岂治其他病。当针四分耶。


治百病水肿。穴肾俞灸百壮。胃仓灸随年壮。


治水肿。穴陷谷。灸随年壮。


治水肿上下。穴阴交。灸百壮。


治水肿。穴曲骨。灸百壮。


治风。四肢肿。穴丰隆 复溜治大腹。穴阴市。灸随年壮。


治人中满唇肿。及水肿大水。穴脐中。石门。各灸百壮。


治风水。穴上廉。各灸随年壮。


治水肿不得卧。穴阴陵泉。灸百壮。


治石水。灸然谷。气冲 四满 章门治水肿。腹满不能食。坚硬。穴水分灸七壮。至四百止。此穴忌针。针水尽即死。


治水肿大。脐平。灸脐中。腹无纹理者。不治。


治水胀腹大。及水气行皮中。穴石门治石水肿痛。引胁下胀。头眩痛。身尽热。穴关元治石水。穴刺气冲治石水。穴章门 然谷治水病。穴天泉治风水膝肿。穴巨虚 上廉治面 肿。穴上星。先取 。后取天牖风池。


治风水面 肿。灸冲阳治胀满水肿。灸脾俞随年壮。三报。


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灸足内踝下白肉际。三壮。


治气热水身面肿。灸丹田穴三壮。女子禁灸。


治水肿如鼓。


用大蒜切作钱片。安脐心。次用甘遂为末。同作艾炷灸蒜上。热即易之。每日频灸。其水自下。忌一切毒物。并盐一年。


治五水灸法。青水灸肝井。赤水灸心荣。黄水灸脾俞。白水灸肺经。黑水灸肾合。


喻嘉言曰∶病机之切于人者,水火而已矣。水泛溢于表里,火游行于三焦,可无具以应之乎?三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手足阳明热结而病消渴,火之为害,已论之矣。


而三阴者,手足太阴脾、肺二脏也。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经乃以属之脾肺昔何耶?


使足太阴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手太阴肺足以通调水道于下,海不扬波矣。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乃胃中之水曰蓄,浸灌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权,可不伸耶?


然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经文谓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脾、肺、肾为三纲矣。于中节目,尤难辨晰。


《金匮》为五水之名,及五脏表里主病,曰风水,曰正水,曰皮水,曰石水,曰黄汗。其风水、皮水、黄汗虽关于肾,属在阳分。至于正水与石水,则阴分之水,一切治阳之法,所不得施。


正水其脉沉迟,外症自喘。北方壬癸自病,故脉见沉迟。肾藏水,肺生水,子病累母,故外症自喘。《内经》曰∶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成病,上下泛溢于皮肤,跗肿腹大,上为喘呼,不得卧。


《金匮》正水之名,盖本诸此。


石水其脉自沉,外症腹满不喘。此因肾气并于水而不动。故脉沉。水蓄膀胱之内胞,但小腹满硬,气不上于肺,故不喘。《内经》曰∶阴阳结斜,阴多阳少,名曰石水。又曰∶肾肝并沉为石水。以肝肾两脏之气,皆得贯入于胞中故也。然石水即关于肝肾两脏,肾多即下结而难上,肝多则挟水势上犯胃界,亦势所必至也。后世漫不加察,治水辄宗霸术,可谓智乎?


然水在心之部,则郁心火炳明之化;在肝之部,则郁肝木发生之化;在肺之部,则孤阳竭于外,其魂独居;在脾之部,则阴竭于内,而谷精不布;在肾之部,不但诸阳退伏,即从阳之阴亦且退伏,孤阳独居于下而隔绝也。


故胃中之水,惟恐其有火,有火仍属消渴,末传中满之不救,肾中之水,惟恐其无火,无火则真阳灭没,而生气内绝。


其在心之水,遏抑君火,若得脾土健运,子必救母。即在肝,在肺、在肾之水,脾土一旺,水有所制,斯不敢于横发。故当襄陵怀山之日,而欲求土宜稼穑,舍神禹、仲景之道,而谁师乎?


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胃之关门,时其输泄,而病于下。所以胃中积水浸注,无所底止耳。


仲景论杂症,于水气一门,极其精详,惟恐足太阴脾之健运失职,手太阴肺之治节不行,足少阴肾之关门不开,并其腑膀胱之气化不行,所以方药,皆不蹈重虚之戒,立于无过之地。


后世诸治,不伤脾即泻肺,不泻肺即泻膀胱。水病门中,成方百道,求一救肺气之 郁而伸其治节之方,无有也;求一救膀胱阻绝而伸其气化之方,无有也。海藏设水气问难、用药大凡,要其方治,浑是后人窠臼,况其他乎?


张景岳曰∶凡水肿症,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而肌肉浮肿,入于肺则气息喘急。分言之,三脏各有所主;合言之,总由阴胜之害,而病本皆归于肾。


经曰∶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然关门何以不利也?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故治肿,惟下焦之真气得行,始能传化;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厘清。


求古法,惟薛立斋加减肾气汤诚对症之方也。此虽壮水之剂,而即脾、肺、肾三脏之正治。盖肾为先天生气之源,若先天元气亏于下。则后天胃气失所本,而由脾及肺,治节所以不行而喘胀。但宜峻补命门,使气复元,则三脏自安。方中用桂、附化阴中之阳也,熟地、山药、牛膝养阴中之水也,茯苓、泽泻、车前利阴中之滞也。此能使气化于精,即所以治肺;补火生土,即所以治脾;壮水通窍,即所以治肾。补而不滞,利而不伐,诚诸方是第一也。


若症有全由脾胃不足而为肿胀者,宜四君,归脾之属,须兼补命门。人知土能克水,而不知阳实制阴;知气化为精,不知精化为气。虚则补母,正此之谓也。


脾肾虚症,用肾气汤诚善,然有脾肾大虚,并以渗利,未免减去补力,正与实漏扈者同,元气终不能复。惟参附理阴,仍加白术大剂与之。凡治全虚,悉用此法,无一不效。塞因塞用,斯其最也。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  江  伟


病例1  李X X,女31岁,干部,以双下肢水肿2周前来就诊。


患者平素易患感冒,纳差,大便溏,日3次,乏力,小便少,1979年曾因双下肢水肿在外院诊断为急性肾炎。经用中西药治疗(药名不详),水肿消退。近2周来因劳累而双下肢水肿复发,入院时体检发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质红,舌体胖大,舌苔薄白腻,脉细缓。化验:内生肌酐清除(CCr)试验:80ral/分钟,尿常规蛋白(+++),血压14.6/9.3k


辨证:脾气虚弱,水湿泛滥。治法:补气健脾,利水消肿。方药: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2g,淮山药15g,扁豆15g,大腹皮10g,陈皮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服药6剂后,自觉乏力,纳差症减轻,15剂后双下肢水肿渐退,上方加减治疗1个月后,复查尿常规蛋白转阴,追访2年未复发。


病例2  赵X X,男,33岁,工人,以颜面、双下肢水肿1个月来院就诊。


患者入院时颜面、双下肢水肿,曾在外院诊断为肾炎(普通型)。查尿常规蛋白(++),高倍视野红细胞2?个,白细胞2?个。目的咽干,腰酸痛,小便短黄,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数。


辨证:肾阴亏虚,气不化水,治法:滋阴补肾,利水消肿。方药:生地15g,山萸肉15尾,淮山药20g,茯苓15g,泽泻10g,丹皮10g,知母10g,黄柏10g,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服药10剂后,咽干,腰酸痛明显减轻,上方续服及加减治疗2个月,颜面、双下肢水肿消失,复查尿常规正常,病愈出院后正常上班。


病例3  王X X,女,30岁,农民,以下肢浮肿并腹水1年,加重2个月入院。


患者2个月前因感冒而下肢浮肿及腹水加重。入院诊断为慢性肾炎(普通型)。症见口干不欲饮,口苦,尿少黄,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尿常规检查蛋白(++)。


辨证:湿热雍盛,蕴于肌肤。治法:清热利湿,利水消肿。方药:杏仁9g,薏苡仁15g,白蔻仁g,通草4g,滑石15g,茯苓15g,川朴10g,大腹皮10g,甘草6g。


治疗经过:服药3剂后,下肢浮肿略为减轻,续服10剂,腹水减轻,服药月余,腹水及下肢浮肿消失,复查尿常规蛋白(+),继续用此方加减治疗半月,尿蛋白转阴出院。


【学生甲】以上所举3例均为水肿病人,为什么治法不同?


【老师】问得很好,之所以治法不同,就是因为同一种病,因各地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不同,其表现各异,治法也就不同,这就是《内经》中“异法方宜”的含义。中医治病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通过辨证而了解其病因,通过临床症状的辨证分析而达到“同病异治”的目的。水肿病在《内经》中称之为“风水”、“皮水”、“石水”,《内经》中《素问·水热穴论)有撋稣撸烈跻玻??? 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阳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从而指出风水之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病本在肾,但因肺失宣畅,不能通调水道,又可影响及肾,以致小便减少,水肿形成。临床上凡见到水肿病,不可不加分析地去利水消肿,而要辨证求因,注重调理肺肾及各脏腑的机能,才能达到肿消病愈的目的。


【学生乙】请老师结合3个病例,谈一下撍讛病的辨证施治。


【老师】病例1为脾虚型水肿,此型特点以脾虚证表现为主,如:面色萎黄,纳差,乏力,腹胀,痞满,大便溏,脉象缓弱。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散精于肺,以输布全身,如劳倦过度,饮食失时,脾气亏虚,水液不能蒸化,停聚不行,泛滥横溢,遂成水肿,故治以补气健脾,利水消肿。方中党参补气健脾;茯苓、扁豆健脾利湿;白术健脾燥湿,配大腹皮、陈皮行气利水消肿;淮山药健脾胃、益肺肾,有气阴双补之功。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水之效。


病例2为肾虚型水肿。此型特点以肾虚证表现为主。肾阴虚表现,如:腰膝酸软,疼痛,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小便黄少,遗精,舌质红少苔,脉细或细数。肾阳虚表现,如: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数,舌质胖嫩,脉细弱。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传输、肺的敷布,通过三焦,清者运行于脏腑,浊者化为汗与尿排出体外,使体内水液代谢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在这个代谢过程中,肾的气化是贯彻始终的。如果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致肾的气化失常,关门开合不利,就会引起水液代谢的障碍而发生水肿。所以内经《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水热穴论》又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腑肿,腑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肾阴虚治法以滋补肾阴为主,方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加减。本例病例用方即是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方中生地滋补肾阴,凉血清热;山萸肉滋阴补肾;淮山药脾肾双补;茯苓健脾利湿;泽泻清热利湿,配丹皮利水消肿;知母、黄柏清肾中虚热。诸药合用,共达补肾养阴,利水消肿之功。肾阳虚水肿,治法以温补肾阳,利水消肿为主,方如济生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加减。


病例3为湿热型水肿,此型特点以湿热证表现为主。如胸脘痞闷,口苦,口粘,口干不欲饮,纳呆,大便溏泄不爽,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该病多因居处潮湿,或冒水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湿郁化热,湿热交蒸,膀胱输化无权,均可导致水肿。方中杏仁辛开苦降,开肺气,启上闸;蔻仁芳香化浊与厚朴同用,燥湿化浊之力颇强,薏仁、滑石、通草、茯苓皆甘淡渗湿之品,使湿邪从下而去;滑石清热。数药合用,则辛开肺气于上,甘淡渗湿于下,芳香燥湿于中,配大腹皮行气利水消肿,则湿热水肿自然消退。


在治疗方法上,如《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说“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意为:调和脏腑阴阳二脉,去瘀血,消积水,使汗液畅达,小便通利。又有《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中指出,撝钣兴撸韵轮祝崩”悖谎陨现祝??? 当发汗乃愈”。上述治疗原则,迄今仍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现在治疗水肿,主要有发汗、利尿、逐水以及健脾益气,温肾降浊等法,而这些方法的具体运用或一法独进,或数法合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须视疾病的轻重缓急而选择应用。


综合以上3例,临床表现都有水肿的症状,但具体的临床特点不同,治法各异,均能达到肿消病愈的目的,所以在治疗疾病时,需要了解病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同病异法,异病同治,才能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内经》中的“异法方宜”。



论曰∶水肿之病,以脾肾气虚,不能制水,水气妄行,溢于皮肤,其证股冷肤肿,时作咳嗽,不得安卧,小便黄涩,以手按肿处,随手而起是也。


治水病不限年月深浅,洪肿大喘,几不能度日。防己饮方。


防己(一分) 大戟(炒) 木香 赤茯苓(去黑皮) 海蛤 犀角(镑) 胡黄连 白术诃黎陈橘皮(去白,焙) 牵牛子 葶苈(隔纸炒) 郁李仁(各一两) 白槟榔(煨一两半) 大黄(锉,炒二两)


上十九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入麝香少许,再煎一沸,平旦空心服。如人行五里再服,不可冷服。若久病肠胃虚弱,至第二服即微利;若肠胃实者,约至数服,亦须转下恶浊黄水,或青黑恶物出三五升,此气化为之也。泻若不甚困更服,如觉力乏,即以浆水粥止之。


治水气服前药瘥后。服此补气丸方。


防己 犀角(镑) 葶苈(隔纸炒) 牵牛子(半生半熟) 赤茯苓(去黑皮) 诃黎勒(煨,去核) 海蛤 芎 生干地黄(焙各一两) 大黄(二两半) 木通(锉) 桑根白皮(锉,炒)陈橘皮(去白,焙) 大戟(炒) 防风(去叉) 郁李仁(去皮尖,炒) 木香(各一两)


上一十七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饮下十丸。若觉气壅,加至十五丸;如觉通,则减三丸至五丸;大小便不通,即服三十丸。此不独疗水气,但是气疾,皆治之。


服前防己饮瘥,百日内更服五灵汤方。


葶苈(隔纸炒) 木通(锉) 赤茯苓(去黑皮) 防己 陈橘皮(去白,焙各一两)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三两沸,去滓饮之。觉热即勿服。


治水肿。牵牛汤方。


牵牛子 槟榔(煨,锉) 木香 赤茯苓(去黑皮) 陈橘皮(去白,焙各一两)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三两沸,去滓温服。此药不独疗水病,凡肺气、香港脚、贲豚气,上筑心胸不可忍,皆治之。


治一切水气,四肢肿满。妙香汤方。


香子(炒) 乌药(生用) 高良姜(汤浸,焙干) 青橘皮(去白各一两)


上四味,同粗捣筛。每服二钱匕,酒半盏,煎数沸,去滓,稍热服。


治水气肿满。暖肾散方。


巴戟天(去心,麸炒黑) 甘遂(炒黄各一分) 槟榔(一枚生,一枚炮) 木香 苦葶苈(纸上炒各一分) 大麦 芫花(醋浸炒黄) 陈橘皮(去白,炒各半两) 腻粉(一钱) 沉香(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用猪腰子一只,以竹刀子割开,去筋膜,作三片,掺药末在内,用湿纸裹,慢火煨令香熟,先煮葱白三茎,令熟细切,将葱与粟米同煮粥一碗,先食粥一半,方食腰子,药后再食粥令尽,临卧服。如至五更,大便并小便下赤黄恶物,乃验。


治水气肿满。夺命丸方。


大戟(麸炒) 甘遂(炒各一分) 苦葶苈(半两一半生,一半熟) 泽泻(一分半)


上四味,捣罗为末,煮枣肉和丸梧桐子大。若四肢肿者,名为顺水,温浆水下三丸,星月上时服,至天晓利下恶物;若四肢瘦,腹肿者,名为逆水,煎苦葫芦子陈曲汤下三丸,小便频快是效,三日后服补药矾石丸。


治水病补药矾石丸方。


白矾(半两) 雄黄(研) 丹砂(研各一分)


上三味,捣罗为末,粟米饭和丸绿豆大,丹砂为衣。每服五丸至七丸,食前生姜汤下,日二。


治水气肿满。槟榔散方。


槟榔(二枚生) 郁李仁(去皮尖,炒) 芫花(炒) 甘遂(炒) 续随子 木通(锉各二两)海蛤(一钱) 陈橘皮(去白,焙) 商陆(各一分)


上九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临卧服。至五更取下恶物为验。


治水肿久不瘥。大戟丸方。


大戟(炒) 陈橘皮(去白,焙各一分) 巴豆(七粒去皮大麦内炒熟不用大麦)


上三味,捣罗为末,用大麦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生姜汤下,空心日晚服。


治水肿腹满。二气汤方。


牵牛子(半两生用) 甘遂(一钱微炒)


上二味,粗捣筛。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盏,煎至五分,放温细呷,不计时。


治水肿。大黄汤方。


大黄(锉碎醋炒二两) 桂(去粗皮) 甘草(炙,锉) 人参 细辛(去苗叶各一两)桑根白皮(炙黄色,锉二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用水三盏,药五钱匕,入枣二枚劈破,同煎至九分,去滓入白饧一匙头,更煎一沸,温服,日三。利小便三五升,即瘥。


治水肿及肢满 饮。芫花汤方。


芫花(炒黄色) 大黄(锉碎,醋炒) 甘遂(微炒) 甘草(炙,锉) 大戟(去皮,微炒各一两)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二盏,枣二枚劈破,同煎至九分,下芒硝半钱匕,更煎一沸,去滓温服,以利为度。


治水气面目浮肿,因虚劳香港脚所致。鳖甲汤方。


鳖甲(去裙 ,醋炙焦二两) 人参 柴胡(去苗) 当归(切,焙) 枳壳(去瓤,麸炒各二两) 甘草(炙半两) 桃仁(七枚汤浸去皮尖) 白槟榔(煨二枚)


上八味,粗捣筛。先用小便二盏,浸药三钱匕,经半日,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以瘥为度。妇人病状同者,加牛膝半两。


治水肿。利小便。郁李仁丸方。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微炒三分) 海藻(洗去咸,炒) 桂(去粗皮各半两) 大黄(锉碎,醋炒) 葶苈(纸上炒令紫色各一两一分) 黄连(去须半两) 木通(锉) 石苇(去毛,微炙各一分) 松萝(三分)


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米饮下十五丸,日三,稍增,以知为度。


治水肿。麝香丸方。麝香(研半分) 芫花(炒黄三分) 甘遂(微炒,去皮半两)


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强壮人酒下一十五丸,老弱人十丸。


治水肿。利小便。商陆丸方。


商陆(微炙一两半) 芒硝(研一两) 甘遂(微炒) 大黄(锉碎,醋炒) 芫花(微炒) 荛花(微炒各三分) 麝香(研四钱) 猪苓(去黑皮一两)


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米饮下五丸,日三服,以微利为度。华佗方,酒客虚热,当风饮冷,腹冷胀满,加麝香、猪苓各一两。


治水肿,眠卧不得。防己丸方。


防己 海蛤(研各一两) 葶苈(一升蒸熟) 杏仁(六十枚汤浸去皮尖,炒,别捣) 甘遂(微炒一分)


上五味,先将葶苈、杏仁一处拌和,后以三味捣罗为末,再研匀,入枣肉和丸梧桐子大。


每服米饮下二十丸,渐加至二十五丸,以微利为度。其疾不过五六日即瘥。


治水肿久不瘥。 本丸方。


本(去苗土) 葶苈(炒紫色各一分) 大戟(微炒)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 泽漆(微炒) 巴豆(去皮、心,麸炒出油尽) 赤小豆(微炒) 泽泻(各半两) 甘遂(微炒一两) 牵牛子(炒熟一分) 连翘(微炒半两)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温酒下一丸,加至二丸。服后小便多白色即住。


治水肿。桑白皮丸方。


桑根白皮(取上有白椹者,北阴下根白皮,锉,炙黄二两) 郁李仁(汤去皮,炒) 商陆(微炙) 葶苈(纸上炒令紫色) 牵牛子(炒熟) 巴豆(清水煮一日,去皮、心、膜,出油尽各一两)


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茶汤下十五丸,利三五行见效,即止。


治水肿。槟榔丸方。


槟榔(微煨) 附子(炮裂,去皮脐) 吴茱萸(水浸,曝干,炒) 浓朴(去粗皮,涂姜汁炙) 干姜(炮) 防己 甘草(炙各一两) 葶苈(纸上炒紫色) 杏仁(浸去皮尖、双仁,炒) 椒目(微炒) 赤茯苓(去黑皮) 黄 (锉,炒) 麻黄(去根节,炒) 桂(去粗皮) 栝蒌(去


上一十七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米饮下十丸,日三,稍增至十五丸,未知加至二十五丸,得大小便利为验。此方兼疗老小虚肿,大病后客肿作喘。


治水气肿满。服商陆豆方。


生商陆(切如麻豆) 赤小豆(与商陆等分) 鲫鱼三枚(去肠存鳞)


上三味,将二味实鱼腹中,以绵缚之,水三升,缓煮豆烂,去鱼,只取二味。空腹食之,以鱼汁送下,甚者过二日再为之,不过三剂。


治水气。逐气散方。


白商陆(去粗皮,薄切,曝干)


上一味,捣罗为散。用黄颡鱼三枚,大蒜三瓣,绿豆一合,水一升,同煮以豆烂为度。


先食豆饮汁送下,又以汁调下药散二钱匕,水气内消。


水肿之症。有阴有阳。察脉观色。问症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粪赤溺。兼渴为阳。水肿气急而小便涩。血肿气满而四肢寒。


蛊症大要有二。曰单腹胀。曰双腹胀。喘急气满。肿而不安。四肢微肿。此单腹胀。因内伤七情所致。取效微迟。四肢浮肿。肚大身重。此双腹胀。因外感风湿所致。取效甚速。又有水肿气肿之分。以指按肿处。有陷随起。随起者气肿。先须理气。陷指起迟者水肿也。只须导水立愈。凡人年四十以上。气血壮盛者。得效之后。善自调理。终身不发。五十以后。气血稍衰。调理不谨。时或再复。此药尚能治之。但屡复屡治。而元气耗。则难为矣。脉浮洪易治。沉细难治。浮洪者。只用金不换木香丸。沉细者兼用沉香快脾丸。先服木香流气饮一论诸气。痞滞不通。胸膈膨胀。口苦咽干。呕吐不食。或肩背腹胁走注刺痛。及喘急痰嗽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大小便闭涩。又治忧思太过。怔忡郁积。香港脚风湿。聚结肿痛。喘满胀急。此药调顺营卫。流通血脉。快利三焦。安和五脏。凡治蛊胀。宜先用此。


木香流气饮


木香(七钱五分) 丁皮(七钱五分) 藿香(七钱五分) 半夏(汤泡五钱五分) 人参(五钱)白术(去芦五钱) 赤茯苓(五钱) 浓朴(姜炒一两) 青皮(去穣二两) 陈皮(四两) 草果(七钱五分) 槟榔(七钱五分) 香附(二两) 紫苏(二两) 大腹皮(七钱五分) 木瓜(五钱)白芷(五钱) 麦冬(去心五钱) 莪术(煨七钱五分) 肉桂(七钱半) 木通(一两) 石菖蒲(五钱) 甘草(一两)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一碗半。煎至七分。去渣。热服。本方加沉香、枳壳、大黄。去藿香、石菖蒲。名二十四味流气饮。蛊肿。加白豆蔻。肿满。加黑牵牛。头面肿。加葱白。肚腹肿。加枳实。倍青陈皮。脐至脚肿。加桑白皮。


一论金不换木香丸。治蛊肿之神药也。先服木香流气饮三五剂。通加白豆蔻。次用金不换木香丸。至收功后。用沉香化气丸调理。或心头烦热者。竹叶石膏汤。热甚。加黄芩。前贤论蛊肿之症。有五不治者。面黑如炭。肚大青筋。掌中无纹。脚肿无坑。脐中凸起。此五症亦能治之间有得生者。如败下黑水者不治。阳事不举者不治。其余青黄红紫。皆能治之。又一症或肿或消。或作泄泻。知脾弱即泻。名曰洪水横流。服此宜之。其肿自消。其泻自止。忌一切生冷毒物。油盐酱醋。鱼 鹅鸭。房事等件。无有不效者。


金不换木香丸


大戟(五钱) 芫花(炒五钱) 甘遂(五钱) 黑丑(头末二钱) 生大黄(五钱) 青皮(五钱)陈皮(五钱) 南木香(五钱) 青木香(五钱) 胡椒(一钱病合倍用) 川椒(去目五钱) 槟榔(五钱) 益智仁(五钱) 射干(三钱) 桑白皮(五钱) 苦葶苈(五钱炒) 大腹皮(五钱) 泽泻(五钱) 木通(去皮五钱) 连翘(五钱) 砂仁(五钱) 巴豆(去壳半生半熟五钱)


上二十二味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壮盛人加七八十丸。第一消头而肿。五更初。用葱白酒送下。第二消中膈胸腹肿。五更初。用陈皮汤送下。第三消脐以下脚肿五更初。用桑白皮汤送下。


沉香快脾丸


青皮(四钱) 陈皮(四钱) 三棱(煨四钱) 莪术(煨四钱) 苍术(米泔浸炒四钱) 白术(去芦四钱) 白茯苓(四钱) 砂仁(四钱) 草果仁(四钱) 木香(四钱) 沉香(二钱) 丁香(二钱) 藿香(四钱) 良姜(四钱) 大腹皮(洗用四钱) 肉桂(四钱) 连翘(四钱) 商陆(白的四钱) 黑丑(头末四钱) 僵蚕(三钱) 神曲(四钱) 麦芽(四钱) 益智仁(四钱) 雄附子(五钱看病虚实实者不用)


上二十四味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仍照前用之。第一。五更葱白汤下。第二。五更陈皮汤下。第三。五更桑白皮汤下。


沉香化气丸 治蛊常服调理。


青皮 陈皮 三棱 莪术(煨) 人参 白术(去芦) 白茯苓 山药 砂仁 丁香 木香沉香 槟榔 白豆蔻 石菖蒲(以上各用六钱) 官桂(一两) 萝卜子(二两) 黑丑(头末二两八钱)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姜汤下。


一治前症服药忌盐醋。一百日之后。用药开盐法。


猪苓 泽泻 白术 白茯苓 肉桂 盐(各等分)


上锉。每用七钱。用鲫鱼一个。破肚去净肠杂。将前药入鱼肚内。加麝香少许。入瓦内火焙黄色。存性为末。姜、枣汤调服。


一论腹胀紧硬如石。或阴囊肿大。先用甘草煎汤一钟。热服之后。即用此药敷之。


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各等分)


上为末。醋糊和药涂肿处。一加椒目。尤效。


按上诸方。治诸鼓胀肿满殊效。其中有病患气血虚。不敢服者。又有服之而不效者。此皆得病日久。或误投攻击药太过。以致脾胃元气虚损之极。宜服后诸方。实有起死回生之功也一凡看蛊识症。一、朝肿暮消是阳蛊。二、朝消暮肿是阴蛊。三、腹上青筋起。气喘潮热是气蛊。四、四肢不收。无肉肚大。是食蛊。五、遍体肿。肚不胀。是翳油蛊。六、遍身潮热是脾蛊。七、房室过多是肾蛊。八、泄泻潮热是肠蛊。九、衄望上下。大小便不通。是胃蛊一论水肿。四肢头面皆浮。面肿或单腹鼓胀。皆属脾虚不能制水。气虚不能运化。治之补元气。养心血。健脾胃。以培其本。清湿热。平肝木。利水道。以治其标。此药主之。


行湿补气养血汤


人参(二钱去芦) 陈皮(二钱)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酒炒二钱) 白茯苓(三钱) 苏梗(一钱) 不油白术(一钱五分去芦) 川浓朴(姜炒八分) 大腹皮(三钱洗) 萝卜子(三钱炒) 海金沙(三钱) 木香(八钱) 木通(二钱) 甘草(八分)


上锉。姜、枣煎服。气虚。倍参、苓、术。血虚。倍芎、归芍。小便短少。加猪苓、泽泻、滑石。以消其肿也。服后。肿胀俱退。惟面足不消。此阳明经气虚。倍用白术、茯苓。


一论单腹蛊胀。只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宜用


行湿补中汤


人参(二钱) 白术(麸炒二钱) 白茯苓(三钱) 苍术(米泔浸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浓朴(姜炒一钱) 黄芩(二钱) 麦冬(去心二钱) 泽泻(二钱)


气不运。加木香八分。木通二钱。气下陷。加柴胡八分。升麻四分。朝宽暮急血虚。加当归三钱。川芎一钱五分。白芍炒二钱。香附二钱。黄连姜炒六分。去人参。朝急暮宽气虚。倍参、术。朝暮急者。气血俱虚。宜双补之。


一论肿胀之症。因内伤而得者。或误服攻击克伐之剂。以致元气虚惫。脾胃伤损。肿胀尤甚于前。此气血两虚。肾水干涸。用此方。以金匮肾气丸兼进。


加味补中益气汤


黄 (炒二钱) 人参(一钱) 白术(去芦炒二钱) 白茯苓(二钱) 陈皮(八分) 柴胡(四分)升麻(三分) 白芍(酒炒一钱五分) 当归(酒炒三钱) 萝卜子(炒三钱) 浓朴(姜炒一钱)甘草(炙八分) 枳实(麸炒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脾肾虚。腰痛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胀痛。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蛊症。


其效如神。此症多因脾肾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症者。非此药不能救也。必以补中益气汤。早晚兼济。可收全功矣。


金匮肾气丸


怀熟地黄(四两) 白茯苓(三两) 牛膝(去芦酒炒一两) 肉桂(一两) 泽泻(一两) 车前子(一两) 山萸肉(酒蒸去核一两) 山药(一两) 牡丹皮(一两) 大附子(炮去皮脐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米饮送下。临卧时。服补中益气汤。


一论单腹胀。及脾虚肿满。膈间闭塞。或胃口作痛。此补中有消之意也。


调中健脾丸


黄 (蜜炙二两) 人参(去芦二两) 白术(黄土拌炒六两) 白茯苓(二两) 陈皮(盐水炒二两) 半夏(泡七次三两半) 苍术(米泔浸炒二两) 黄连(吴茱萸浸水炒去茱萸二两半) 香附(童便浸炒三两) 白芍(炒三两半) 苏子(炒一两五钱) 萝卜子(炒一两半) 山楂肉(炒三两)薏苡仁(炒三两) 沉香(六两另研) 泽泻(炒一两半) 五加皮(炒二两) 草豆蔻(酒炒一两) 法制栝蒌(一两用大栝蒌二个镶一孔每个入川椒三钱多年粪 二钱敲米粒大外用棉纸糊再加纸筋盐泥封固晒干炭火煨通红取出去泥要黑色一并入药)


上为细末。煎荷叶、大腹皮汤。打黄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日进三服。白滚汤送下。


上方法制栝蒌。多不便制。予每不用此味。亦护奇功。如有更妙。


按上诸方。治肿胀属虚。皆宜用此王道之剂。病者苦其肿胀难堪。予令朝服丸药。夕服汤药或三朝五日。间服蟠桃丸。或石干散一服。谓之下棋打劫而治。病者暂抒一时之宽。医者一补一攻。亦善治之良法也。


一人脾胃虚弱。肚腹膨胀。遍身肿。按之成窠。其脉沉细。右寸为甚。此脾胃虚寒之症治以八味丸。或金匮肾气丸。以补肾阳。行生化之源。至暮服之。小便通。又数剂。肿消。即止前药。复与六君子汤。加木香、官桂、炮姜。以燥脾导气而瘥。后因不戒慎。病作。但有气恼。或饮食稍多。即泄泻。仍用八味丸。倍附子。


一儒者失于调养。饮食难化。胸膈不利。或用行气消导药。咳嗽喘促。服行气消导药。肚腹渐胀。服行气分利药。睡卧不能。两足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实。脉浮大。按之微细。两寸皆短。此脾胃亏损。朝用补中益气加姜附。夕用金匮肾气加骨脂、肉果。各数剂。诸症渐愈。再佐以八味丸。两月乃能步履。却服补中益气。半载而康。


一论小儿肿满。土亏水旺也。并四肢肿满。阴水阳水皆可服。


加味五皮散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一钱) 加姜黄、木瓜各一钱。锉散。水煎服。一方。去五加皮。加陈皮、桑白皮。


一治小儿诸般肿胀。黑牵牛半生半熟。取头细末。每服一二匙。桑白皮煎汤磨木香汁调服。


脉∶水肿之病,有阴有阳。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粪赤溺,兼渴为阳。沉细必死,浮大无妨。


水肿者,通身浮肿,皮薄而光,手按成窟,举手即满者,是水肿也。初起眼胞上下微肿如裹水。上则喘咳气急,下则足膝浮肿,大小便短涩不利,或大便溏泄,皆因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停于三焦,注于肌肉,渗于皮肤而发肿也。治用健脾利水以为上策。久则肌肉溃烂,阴囊足胫水出,唇黑,缺盆平,脐口肉硬,足背手掌俱平者,是脾气惫也。



水肿气急而小便涩,血肿气满而四肢寒。朝宽暮急是血虚,暮宽朝急是气虚,朝暮急气血俱虚,大凡水肿者,宜健脾去湿利水也。


实脾饮 治水肿。


苍术(米泔制) 白术(土炒) 浓朴(姜汁炒) 茯苓(连皮用) 猪苓 泽泻 香附 砂仁 枳壳(麸炒) 陈皮 大腹皮 木香(各等分)


上锉一剂,灯芯一团,水煎,磨木香调服。气急加苏子、葶苈、桑白皮,去白术,发热加炒山栀、黄连,去香附;泻加炒芍药,去枳壳,小水不通加木通、滑石,去白术;饮食停滞加山楂、神曲,去白术;恶寒手足厥冷、脉沉细,加官桂少许;腰上肿加藿香,腰以下加牛膝、黄柏,去香附;胸腹肿胀饱闷加萝卜子,去白术。


加减胃苓汤 治水肿。


苍术(米泔制,一钱半) 陈皮(去白,一钱) 浓朴(姜制,八分) 猪芩(去皮) 赤茯苓(去皮)泽泻 白术(去芦。各一钱) 大腹皮(六分) 神曲(炒,八分) 甘草(炙,三分) 山楂(去核,七分)香附(姜炒,六分) 木瓜(一钱) 槟榔(八分) 砂仁(七分)


上锉一剂,水二钟、生姜三片、灯芯一团,煎至一钟,食远温服,渣再煎服。



水肿腹有积块者,宜半消而半补也。


木香流气饮 调顺荣卫、流通血脉、快利三焦、安和五脏,治诸气痞滞不通,胸膈膨闷、口苦咽干、呕吐食少、肩背腰胁走注则痛、喘急痰嗽、面目虚浮、四肢肿胀、大便闭结、小便赤涩;又治忧思太过,怔忡郁积、香港脚风湿、结聚肿痛、胀满喘急、水肿等症,并皆治之。


陈皮(一钱四分) 青皮(去瓤) 香附 紫苏(各一钱二分) 赤茯苓 木瓜 白术(去芦) 麦门冬大黄(各二钱五分) 白芷 枳壳(麸炒。各三分) 草果 人参(去芦。各一钱半) 官桂 蓬术 大腹皮丁皮 槟榔 木香 沉香(各四分半) 木通(六分) 甘草 半夏(姜汁炒) 浓朴(姜汁炒。各一钱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不拘时热服。


消肿调脾顺气汤 治水肿,消胀满,顺气和脾,除湿利水。


苍术(米泔浸) 陈皮 浓朴(去皮姜炒) 草果 砂仁 猪苓 泽泻 木香 槟榔(男雌女雄) 香附枳壳(麸炒) 桔梗 三棱 莪术 官桂 大茴香 木通 人参 木瓜 桑白皮 牵牛(男用白,女用黑) 大腹皮大黄 甘草


上锉剂,生姜煎服。


水肿因气恼者,宜顺气也,分心气饮。(方见气症。)根据本方加猪苓、泽泻、车前、葶苈、木瓜、麦门冬。



湿热作肿胀滑泄者,宜清热除湿利水也。


葶苈木香散 治湿热内外甚,水肿腹胀、小便赤涩、大便滑泄,此药下水湿、消肿胀、止泻、利小便之圣药也。


猪苓(一钱半) 泽泻(五分) 白术(二钱半) 茯苓(二钱半) 官桂(二钱半) 葶苈(二钱半)木通(五钱) 木香(五钱) 滑石(三两) 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食前服。若小便不得通利而反泄看,此乃湿热痞闷深而攻之不开是反为注泄,乃正气已衰,多难救也。



水肿元气壮盛者,宜消导也。


三消丸 治肿胀。


甘遂 木香 巴豆(去壳。各一钱)


上共研为末,寒粟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量人虚实用之。实者每服二分,虚者每服分半。先服五芩散加瞿麦、车前、木通、滑石煎服,后服此三消丸。消上用陈皮汤下,消下用葱白汤下。隔一日进一服,三服止。若动三五次,以冷粥补之。消完后用白术(三两)、陈皮(三两)、甘草(炙,三两),浓朴(姜炒,二两)皂矾(三两),用面炒尽烟,或用醋炒皂矾三五次,同前药研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每日进三服,忌恼怒、戒煎炒及无鳞鱼诸般发物,连服四十九日而安。


治水肿及全身暴肿,小便涩 用葶苈三两捣烂,大枣三十枚,水一升半,煎一升,去枣内葶苈于汁中熬稠,丸如桐子大。空心木香汤或米饮下三十丸。


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 用甘遂一钱为末,猪肾一枚作七片,涂末炙熟,食至四五片当觉腹肠鸣,小便利。一方更入木香一钱,共内肾中,以薄荷叶裹定,再用湿纸裹煨,临卧细嚼,温酒送下,当下黄水是效。


又方 用皂角炙黄、锉三升,酒一斗渍之,合器煮沸、澄清,服一升,日三服。


又方 用菟丝子一升,酒五升,渍二三宿,每服一升,日三服。


又方 用生猪肝一具,细切,顿食之。勿用盐,只可用苦酒。


又方 用苦瓜瓤实捻如大豆,以面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至午当出水一斗,三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三年内慎口味。用瓜须择妍净者,不尔有毒,勿用。


又方 用榆皮捣屑,杂米作粥食,小便利。


治风水肿,腹大脐腰,重痛不可转动 用冬麻子半升,水研滤取汁,米二合煮粥,着葱、椒


治水蛊腹大,摇动水声,皮肤黑色 用巴豆去皮心熬黄,捣丸如小豆大。水下一丸,以利为度,勿饮酒。


治水蛊病不问年月深者 用大戟、当归、陈皮各一两细锉。水二升,煮七分,顿服,利二三斗勿怪,至重不过再服。


治水气遍身浮肿,气促坐卧不安 用牵牛二两微炒,捣末,乌牛尿浸一宿,平旦入葱白一握,煎十余沸,去渣,空心分为二服,水从小便中出。


又方 用东引花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


治水气皮肤痒 用枳壳一两为末,如茶前呷。兼明目。


治水肿 用白商陆细切一升,羊肉六两。水一斗,煮六升,去渣,将肉和葱豉作 ,如常法食。


又方 用白商陆六两,取汁半合,和酒半升,看大小相度与服,当利下水。


又方 用白商陆根去皮,切如小豆许一大盏。水二升,煮一升,入粟米一盏,煮成粥,空心服,即微利,不得杂食。


又方 用乌豆一升,水五升,煮三升,去渣,入酒五升,更煎取三升,分温三服,未瘥再合。


又方 用鲤鱼一头极大者,去头尾及骨,惟取肉。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合煮取二升。以


治十种水肿病 用鲤鱼一头,重一斤以上,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之。


治十种水病肿满,气喘促不得卧 用蝼蛄五枚,干为末。食前汤调半钱匕至一钱,小便通效。


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难疗 用赤小豆一斗,水煮极熟,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冷则重暖;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亦愈。凡豆不可合鱼 食,令人患消渴,生口疮。


治乳肿喘促,小便涩 用杏仁一两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空心服二合。


治水病初得危急 用冬瓜不限多少,任吃极效。


治水病肚胀四肢肿 用黄瓜一个,破作二片不去子,醋煮一半,水煮一半,俱烂,空心顿服,须臾水下。


治水病洪肿,气胀不消食 用香薷五十斤细锉,内釜中,水浸上数寸煮,使味尽、去渣、澄


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 用蒴 根刮去皮捣汁一合,和酒一合空心暖服,当微吐利。


治中水气,已服药未平复 用麝香如大豆三枚细研,乳汁调,分为四、五服。


治脚腿肿 用瓠子种空壳煎汤,空心服。


治水肿 用水戟、木通、木香各二钱为末,以猪肾一个,劈开入药末在内,仍合住用线缠缚,湿纸裹,于灰火中煨熟,去纸嚼服。少顷利四五行,即愈。必须忌口。


又方 用乌鲤鱼一个,不去鳞甲,只去肚肠,入大蒜满鱼腹,以黄泥裹固,煨熟。食鱼蒜尽,则小便通利,病愈。


治身体手足浮肿 用蚯蚓粪为末,隔年醋调涂患处,即愈。


治遍身肿满如囊里裹浆,疾行则濯濯有声或咳喘不定 用葶苈子炒、泽泻、椒目、桑白皮、杏仁去皮麸炒、猪苓去黑皮各半两,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葱白汤下无时,以利为度。一方用黑牵牛头末一两,不用桑皮、杏仁。以葱白、浆水、酒煎三钱服。


治通身黄肿 用瓜蒂三四钱,焙干为末。用半字吹鼻内,日一度,并吹三四日;如不愈,后用黄芩末五钱,煎汤下。


治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通 用甘遂、大戟、芫花等分为末,枣肉丸如桐子大。空心热汤送下四十丸,以利去黄水为度,否则次早再服。


又方 用郁李仁、杏仁炮去皮尖、薏苡仁各一两,为末,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


治水肿从腰以上俱肿 用麻黄四两去根节,甘草一两。每服三钱,水一盏,先煮麻黄,沸后入甘草,煎七分服,取汁避风。老虚者勿轻用。


治一切湿热肿满 用黑牵牛、黄芩、大黄、滑石、大椒各等分,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


治一切水气,通身肿满 用人参一两半,葶苈四两锅内铺纸炒黄,为末,枣肉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桑白皮汤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治水肿腹大如鼓或遍身皆肿 用大戟、白牵牛头末、木香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猪腰一对批开,掺药在内烧熟,空心食之。如食左腰子塌左肿,右腰子塌右肿;如未全去,于腹绕脐涂甘遂末,饮甘草汤少许,其肿尽去。


治水气鼓胀 用楮实子一斗五升熬膏,白丁香一两,茯苓二两,为末,以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胀消为度。


治一切肿 用蓖麻子捣烂敷之。


又方 用紫檀末醋调,敷肿上。


治水肿 用赤小豆五合,大蒜一个,生姜一分,商陆根一条并切细。水煮豆烂,去姜、蒜细嚼豆,空腹食之,旋啜汁令尽,肿立消。


治水症 用蓖麻子二十枚水研,服之吐恶沫,加至三十枚,三日一服,瘥则止。


又方 用甘遂、大戟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大麦面一两和作饼子,灰火烧熟,临卧细嚼,茶


治水肿 用甜葶苈、川椒、雄黄、泽泻、芫花醋浸炒,大戟、甘遂、赤茯苓、桑白皮、穿心巴戟各一两,为末。桑白皮浸水一盏,煎八分,空心温服,小便多为效。凡肿手心无纹,面从脚肿起,其根在心,加葶苈一两;


从阴肿起,其根在肾,加泽泻一两;


从肠肿起,其根在肚,加川椒一两;


从口唇肿起,其根在小肠,加巴戟一两;


从面肿起,其根在脾,加桑白皮一两;


从胁肿起,其根在骨,加甘遂二两;


从顶肿起,其根在膈,加茯苓一两。仍审察虚实加减,忌食杂物。


属脾气虚。


忌破气,下泄,湿润,咸,苦寒。


食盐 商陆(以上咸) 诸药录后。


宜补脾益气,燥湿,利水,辛香,甘温,佐以淡渗。


人参 二术 薏苡仁 橘皮 薯蓣 桑白皮 木瓜 茯苓 赤小豆 香薷 猪苓 缩砂密 泽泻 姜皮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真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而反瘦。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其水,其经自下。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汤主之。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 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汤主之。(《金匮》)


按∶其人阴肿四字,当在肾水条内,错简在此,当移之。


○面反瘦之下,当补上条其人阴肿四字。


○里水之“里”字,当是“皮”字。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当改之。(《医宗金鉴》)


风肿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是也。气肿者,皮浓,四肢瘦削,腹胁胀膨是也。血肿者,皮间有血缕赤痕是也。妇人怀妊,有气遏水道而肿者,饮食无阻,既产自消,所谓子肿是也。(朱丹溪)


皮浓色苍,四肢削瘦,胸腹痞满,自上而下者,多属气。皮薄色嫩,肿有分界,自下而上者,多属水。又按之不成凹而即起者气也;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湿也。(《医学入门》)


按∶水肿有痰阻、食积、血瘀,致清不升,浊不降而成者;有湿热相生,隧道阻塞而成者;有燥热冲激,秘结不通而成者,证属有余。有服寒凉伤饮食,中气虚衰而成者;有大病后,正气衰惫而成者;有小便不利,水液妄行,脾莫能制而成者,证属不足。宜分别治之。(《医方集解》)


肾气壮,则水还于肾;肾气虚,则水散于皮。(华元化)


《经》云∶热胜则肿者,盖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结于外,不得行于阴,则邪热郁于四肢,故为肿也。况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以其气留,故而为肿。(《圣济总录》)


《内经》四维相代,阳气乃竭二句。按王太仆注,四维为血肉筋骨。吴鹤皋注,四维为血脉筋骨。以是四者,维持一身,以注维字之义。马元台以血脉筋骨四字未妥,因注四维为四肢。汪 庵以王、马二注,俱于代字无着,因注四维为四时。诸说不一,窃思四维之见素问者屡矣,《气交变大论》曰∶岁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五常政大论》曰∶其眚四维。故王注以四维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之位,马元台、吴鹤皋注此二篇之四维,亦俱宗王注四隅方位,而说是四维当作四隅解。四维相代,当作人身之四隅解。盖言肿之起于前、后、左、右者,自此至彼,一身尽肿,阳气乃坏极而无存矣。四隅尽肿者,即脐突,背平,缺盆平,足心平之类。丹溪以此二句为衍文,此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亦不知为不知之义也。(《吴医汇讲》)


病机之切于人身者,水火而已矣。水流湿,火就燥,水柔弱,火猛烈,水泛溢于表里,火游行于三焦,拯溺救焚,可无具以应之乎?《经》谓二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三阴者,手足太阴脾肺二脏也。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经》乃以属之脾肺者何耶?使足太阴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手太阴肺足以通调水道于下,海不扬波矣。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浸灌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权,可不伸耶?然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脾肺肾为三纲矣。于中节目,尤难辨晰。《金匮》分五水之名,及五脏表里主病,彻底言之,后世漫不加察,其治水辄宗霸术,不能行所无事,可谓智乎!然水在心之部,则郁心火炳明之化;水在肝之部,则郁肝木发生之化;水在肺之部,则孤阳竭于外,其魄独居;水在脾之部,则阴竭于内,而谷精不布;水在肾之部,不但诸阳退伏,即从阳之阴,亦且退伏,孤阴独居于下而隔绝也。故胃中之水,惟恐其有火,有火乃属消渴,末传中满之不救。肾中之水,惟恐其无火,无火则真阳灭没,而生气内绝。其在心之水,遏抑君火,若得脾土健运,子必救母,即在肝在肺在肾之水,脾土一旺,水有所制,犹不敢于横发。夫水土平成以神禹为师,医门欲平水土,不师仲景而谁师乎?


○胃本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调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胃之关门时其输泄,而病于下,所以胃中积水,浸淫无所底止耳。仲景论水气一门,极其精详,惟恐足太阴脾之健运失职,手太阴肺之治节不行,足少阴肾之关门不开,并其腑膀胱之气化不行,所用方药,皆不蹈重虚之戒,立于无过之地。海藏集仲景治肺痈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例,是欲以泻肺之法,为泻水之法矣。集仲景治伤寒痞连两胁,杂证支饮在胁之十枣汤为例,是欲以泻胸胁及膀胱,为泻水之法矣。何其敢于操刃,而借口仲景耶?后来依样葫芦,不伤脾,即泻肺;不泻肺,即泻膀胱,乃致积水滔天,载胥及溺。水病门中,成方百道,求一救肺气之 郁,而伸其治节之方,无有也。求一救膀胱阻绝,而伸其气化之方,无有也。


○凡禽兽之类,有肺者有尿,无肺者无尿,故水道不利,而成肿满,以清肺为急。此义前人阐发不到,后之以五苓、五皮、八正等方治水者,总之未悟此旨。


至于车水放塘,种种劫夺膀胱之剂,则杀人之事矣。(喻嘉言)


水肿乃脾、肺、肾三脏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脾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则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喘急。分而言之,三脏各有所主,合而言之,则总由阴胜之害,而病本皆归于肾。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然关门何以不利也?《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即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故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气得行,始能传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厘清,求古治法,惟加减肾气汤,诚对证之方也。(张景岳)


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盖人之饮食,皆入于胃,而运以脾,犹地之土也。然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于水、火二气,非脾土所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化物,乃生诸病。水肿之证,盖水盛而火不能化也,火衰则不能化水,故水入于脾胃,皆渗入血脉骨肉,血亦化水,发为肿胀,皆自然之理也。先导其水,使水气少减,后补其火,使二气平和,斯病去矣。丹溪谓脾失运化,由肝木侮脾,乃欲清心经之火,使肺金得令,以制肝木,则脾土全运化之职,水自顺道,乃不为肿,其词迂而不切。(何伯斋)


按刘河间以水肿为湿热,谓在表有热宜汗,在里有热宜下,开鬼门,洁净府,盖言有余之证然也。丹溪以脾虚不能制水,治当补中行湿利小便,盖言不足之证然也。若夫滋肾制火之说,愚切以为未当。盖补肾之药,乃阴滞柔润,适足以滋其湿耳。今治此证,但脾虚受湿,为不足所致者,宜燥脾土,兼利小便。若非气郁、饮食、湿热所致者,禁不得妄下,临时快利,水气复来,而无以治之也。(刘宗浓)


《经》云∶诸水,身半以下肿者,当利小便;身半以上肿者,当发汗。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天气主之者,其在皮也,其在皮者,故汗而发之。问曰∶肌肉之外,皮肤之里,首足一身皆肿者,当作何治?答曰∶亦宜汗之也,与身半以上同法。肺心以上俱宜汗,中州以下皆宜下,如小便利而渴,则不宜汗,不宜下,以其重亡津液故也。(王好古)


治水之法,行其所无事,随表里寒热上下,因其势而利导之,故宜汗、宜下、宜渗、宜清、宜温、宜燥,六者之中,变化莫拘。


○身有热者可汗,身无热者可利,肌肤痛者可汗,溺赤涩者可利,腰上肿者可汗,腰下肿者可利,所谓开鬼门,洁净府,上下分消之法也。(《证治汇补》)


开鬼门,麻黄、羌活、防风、柴胡、葱白之属;洁净府,泽泻、木通、通草、防己、葶苈、猪茯苓之属;去菀陈 ,商陆、大戟、甘遂、芫花、牵牛之属;宣布五阳,桂、附、干、姜、吴茱萸之属;血肿,珀琥、郁金、刘寄奴、苏木之属。(《张氏医通》)


水病,其人必真火衰微,不能化生脾土。故水无所摄,泛溢于肌肉间,治惟助脾益火。而助脾益火之剂,最妙是五苓散,肉桂以益火,火暖则水自流;白术以补土,土实则水自障;二苓、泽泻以引水,则水自渗泄,无不应手而愈。(孙庆曾)


治水,用柴胡、泽泻,一升一降,厘清水道,则水无不下矣。(徐春圃)


肾主水,水有真水,有客水,肾气温,则客水亦摄而归真;肾气寒,则真水亦汛而为客水。客寒必搏之,真武汤从土中殖火,使真水从温处镇摄,客水自化而归真,何必行导渗之令?(程郊倩)


肺热,则失其下降之令,以致水溢高原,淫于皮肤而为肿。医罕明乎此,实脾导水,皆不能愈。故用麦冬清肺,开其下降之源。粳米益脾,培乎生金之母,治病必求其本也。(吴鹤皋)


热燥伤肺而为肿者,乃绝水之源也,当清肺除燥,而水自生,栀豉汤加黄芩。若热在下焦,阴消阳气不得化者,当益其阴,则阳气自化,黄柏、知母是也。(《保命集》)


大病后浮肿,此系脾虚,宜六君子汤。小便不利,间进五苓散。脾肺虚弱,不能通调水道者,宜补中益气汤。(周慎斋)


有一身之间,惟面与脚浮肿,早则面甚,晚则脚甚。《经》云∶面肿为风,脚肿为水,乃风湿所致也。然病后元气未复者,每多见此证,盖由本气不固,故日中行坐,则气坠而晚脚肿,夜间睡卧,则气升而早面浮。


若概作风湿治,益虚其虚矣。(冯楚瞻)


凡患水肿须忌盐,毫末不得入口。若无以为味,以醋少许调饮食,不能忌盐,服药无效。(《得效方》)



〔丹〕白文举儿五岁,身面皆肿,尿多。


山栀(炒) 桑皮(炒。各一钱) 黄芩(二钱半) 白术 苏梗(各一钱半)


上 咀,作三帖,水一盏半,煎至半盏,食前温服。



〔汤〕退肿散气方。


赤小豆 陈皮 萝卜子 甘草(炙。各半两) 木香(炮,七分)


上为粗末,姜、枣煎服,大小加减。


又方


白术(炒) 木香(炮) 甘草(炙) 茴香(炒) 青皮(各半两,巴豆三十粒,去膜同青皮炒,去巴豆不用)


上为末,米饮调下。


又方 用钱氏益黄散加木香,去丁香,加萝卜子,去诃子,为末,大小加减,米饮调下。



〔钱〕肿病肾热传于膀胱,热盛逆于脾胃,脾虚而不能制肾水,反克脾土,脾随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肿也。若加喘者,重也。何以然?肾水胜而克退脾土,反胜心火,心又胜肺,肺为心克,故喘。或问曰∶心刑肺,肺本见虚,今何喘实?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脏逆;二者肾水气上行,旁侵于肺,故令大喘,此皆难治。



〔《明》〕水气浮肿∶分水三壮。


清臣曰:此证专主脾肾,以气、水、虚、实四字括之。又以风肿、湿肿、阳水、阴水四证尽之。按之无凹易起者,气也;按之有凹难起者,水也。实宜消导,虚易温补。如担延日久,背平脐翻,肌肤出水,不可救药。又曰:肿由腹而散四肢,易治;由四肢而归腹,难治。男从下肿上,女从上肿下,皆属坏证。


上肿属风,宜发汗,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或麻黄汤,加羌、防、葱、姜。


下肿属湿,宜利水,四苓散,加通、前、滑、草。或七正散见溺血。


通身肿,属风湿两伤,宜汗利兼施。轻者宜和解,导水汤:焦术、茯苓、泽泻、陈皮、腹皮、桑皮、麦冬、紫苏、槟榔、砂仁、木瓜、木香。重者宜峻攻,疏凿饮:羌活、秦艽、木通、泽泻、商陆、苓皮、腹皮、姜皮、椒目。


阳水肿,身热便结,大承气汤,加丑牛、芫花。或五加皮饮,加硝黄、石膏。


阴水肿,身冷便溏,附子理中,加茯苓一两。或左归饮,加参、术、桂、附。


脾虚肿,归脾汤,加炮姜。或补中汤,去橘、草,加砂、半、苓、桂、槟、蔻。


肾虚肿,金匮肾气丸。或右归饮加苓、泽。


脾肾虚肿,理脾涤饮,加故纸、益智、茯苓。或桂、附理中,加归、地、苓、泽。


水肿上下阴阳微,


阳水,多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风寒、暑气,而见阳症;阴水,多内因饮水及茶酒过多,或饥饱、劳役、房欲,而见阴症。阳水,先肿上体,肩背手膊,手三阳经;阴水,先肿下体,腰腹胫跗,足三阴经。故男从脚下肿起,女从头上肿起者为逆,阴阳微妙如此。


湿热变化总属脾;


人身真水真火,消化万物以养生。脾病水流为湿,火炎为热,久则湿热郁滞,经络尽皆浊腐之气,津液与血亦化为水。初起目下微肿如卧蚕,及至水浮膜外,则为肤胀,流下焦则为跗肿,手按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以指画之成字者,名燥水,不成字者,名湿水。有按之作水声者,乃气虚不能宣泄,久成水瘕。


下注肾经阴跗肿,


肾主水也,惟脾病则不化饮食滋真水,非惟肾精损削,而湿热下注,阴跗独肿者有之,甚则泛滥遍体无归,必土实而后足以收摄邪水,肾气归元。


上升气喘肺孤危。


金生水也,惟脾病则肺金失养,非惟肺气孤危,而失降下之,令渗道不通,且湿热浊气上升,为喘为咳,必土实而后肺金清肃,以滋化源。或曰∶独无寒湿者乎?寒则土坚水清,间有亦更易治。


阳水热渴二便闭,汗下分消要得宜;


经曰∶诸跗肿疼酸,皆属于火。又曰∶结阳,肢肿是也。治与水证、湿证大同。


大法∶腰以上肿,宜汗;腰以下肿,宜下。表证喘咳,小青龙汤、越婢汤、古麻甘汤、桂枝苦酒汤;里证腹肿胁硬,十枣汤、泽泻汤、泽泻牡蛎汤、导水丸、三花神佑丸、浚川丸、布海丸。然证虽可下,又当权其轻重,若年衰久病及虚者,黄米丸;初起只宜上下分消其湿,五苓散用桂枝,合六一散,加橘皮、木香、槟榔、生姜煎服,或单山栀丸,木香、白术煎汤下。兼黄者,茵陈五苓散渗之。


阴水身凉大便利,补中行湿或升提。


经曰∶阴蓄于内,水气肿满是也。治宜补脾土以复运化之常,清心火降肺金,俾肝木有制,而渗道又且开通,此补中行湿兼全,虚而有湿热者最宜。若中寒者,温补则气暖,而小便自通;气陷者,升提则阳举而阴自降,故曰∶行湿非五苓、神佑之谓也。补中气,六君子汤加木香;泻者,参苓白术散、升阳除湿防风汤;呕者,赤茯苓汤;中寒者,玄武汤、实脾散;挟食积者,紧皮丸、千金养脾丸;挟湿热者,中满分消汤、丸;湿甚者,退黄丸。虚甚气陷,口无味者,六君子汤加升麻、柴胡以提之,复元丹,切忌淡渗。肾虚,腰重脚肿湿热者,加味八味丸、滋肾丸;阳虚小便不利者,古沉附汤;二便俱利者,术附汤、复元丹。


阴多久病或产后,


久病喘咳、疟痢,或误服凉药以致肿者,危证也,俱宜补脾为主。大概挟喘者,分气紫苏饮、五皮饮、葶苈丸;久痢,加味八味丸;久疟,退黄丸。产后肿,必大补气血,使水自降,八物汤加苍术、陈皮、半夏、香附。有热,加麦门冬、黄芩;气不顺,加木香、砂仁;怀胎气遏水道肿者,去半夏,加紫苏、大腹皮。饮食无阻者,虽不药,而既产自消矣。


阳兼食毒与疮痍;


食积,香平丸、枳术丸;因酒,小萝皂丸。饮毒水而肿者,名水蛊,渗雄丸;不服水土者,胃苓汤;脓疮搽药,愈后发肿,败毒散;便闭,升麻和气饮;干疮洗浴,水气入腹者,赤小豆汤;疮久倦怠,嗜卧肿者,五苓散加橘皮、木香、槟榔、滑石、甘草、枳壳大腹皮、砂仁,姜煎温服。


风肿走注皮麻木,


阳水、阴水肿外,又有风肿、气肿、血肿。惟肠簟、石瘕,乃妇人病也。风肿,即痛风肿者,肿面多风热,肿脚多风湿,关脉浮洪弦者,风热湿三气郁而为肿。因脾土不足,木火太盛,胃中纯是风气,所以清气不升,腹作胀,浊气不降,大便闭涩。经曰∶中满泻之于内者是也。外证,走注疼痛,面皮粗,麻木不仁,先服三和散,次服小续命汤,大便闭去附子,加槟榔、牵牛;日久者,金丹,风从汗散故也;虚弱不敢汗者,四君子汤加升麻、柴胡、苍术、防风;汗多者,防己黄 汤。


气肿随气消长之。


七情停涎,郁为湿热,脾肺俱病,四肢瘦削,腹胁膨胀,与水气相似。但以手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湿也;按之皮浓不成凹者,气也,六君子汤加木香、木通。喘者,木香流气饮;大便闭者,三和散、六磨汤、木香槟榔丸;小便闭者,分心气饮;呕满者,四炒枳壳丸;泻者,单香附丸;挟痰腹胀满者,加味枳术汤、控涎丹。


瘀血之肿如何识,皮间赤缕血痕儿;


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或续断饮、加味八味丸。妇人经闭败血肿者,肾气丸加红花,或红矾丸。详妇人经候。


茎囊又有阴阳候,


玉茎与阴囊,伸缩痿强,乃身中阴阳之机。有阳火玉茎肿胀,健裂不体者,柴青泻肝汤;湿热下流者,四苓散加山栀、木通、金铃子;茎囊肿通明者,木香流气饮加木通,煎吞青木香丸;暴风客热,阴挺肿胀者,龙胆泻肝汤;膀胱热甚,囊肿二便不通者,三白散、八正散;肿痛者,用小茴、全蝎、穿山甲、木香等分为末,每二钱,空心酒下。有阴寒湿肿痿弱者,五苓散加茴香,或八味丸;肾大如斗者,荔核散;上热下虚,玉茎肿痛者,清心莲子饮;阴肿大如升核者,用马鞭草捣烂涂之,或干地龙为末,鸡子清调敷,囊软者可治。妇人阴肿便秘,枳橘熨。


通治忌甘与刺皮。


凡阳水,宜辛寒散结行气,苦寒泻火燥湿;阴水,宜苦温燥脾,或辛热导气。极忌甘药助湿作满,尤忌针刺,犯之流水而死。通用二陈汤去甘草,加苍术、白术为君,佐以猪苓、泽泻、山栀消湿热;麦门冬、黄芩为使,清肺制肝。腹胀,加浓朴;泻,加肉豆蔻、诃子;喘急,加桑白皮、杏仁;气壅,加香附;食积,加山楂、麦芽;阳水便闭,加甘遂少许;阴水气弱,加人参;风肿,加羌活、防风、白芷;夏月,加香薷;寒,加姜、桂;气肿,加萝卜子、枳壳;血,加归、芍;痰,加贝母;上肿,加紫苏;下肿,加防己、木瓜;阴囊肿,加小茴、木香;外肾如石引胁痛,加巴戟。又太阳肿证,加 本、赤小豆;少阳,加芫花、雄黄、木通;阳明,加茯苓、椒目;太阴,加甘遂、葶苈;少阴,加泽泻、连翘、巴戟;厥阴,加大戟、吴萸。此推展古法,不可妄用。盖甘遂、大戟、芫花,损气破血,巴豆损肾阴气,轻粉伤齿,毒留肠胃,土狗劫夺,消而复肿,慎之!凡先肿腹,而后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肿四肢,而后归于腹者,难治。若肌肉崩溃,足胫流水,唇黑耳焦,缺盆平,脐凸背平,手足掌平,肉硬,腹多青筋,大便滑泄者,不治。又面黑者,肝死;两手无纹者,心死;脐凸者,脾死;两肩凸者,肺死;下注脚肿者,肾死。


水肿症,有表里、寒热、肾胃之分,大抵四肢肿,腹不肿者,表也。四肢肿,腹亦肿者,里也。烦渴口燥,溺赤便闭,饮食喜凉,此属阳明,热也。不烦渴,大便自调,饮食喜热,此属阴水,寒也。先喘而后肿者,肾经聚水也。先肿而后喘,或但肿而不喘者,胃经蓄水也。经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闭则水积,然胃病而关亦自闭矣。治胃者,五加皮饮加减主之。治肾者,肾气丸加减主之。或问∶书云∶先喘后肿,其病在肺,何也?答曰∶喘虽肺病其本在肾,经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下是也。若外感致喘,或专属肺经受邪,内伤致喘,未有不由于肾者,治者详之。



五脏水,为证不同。皮水、正水、石水、风水。内因气、湿、食。


行气削积 重者蹋肿丸,轻者大橘皮汤、神金散。


下 三圣散,枳实、萝卜子、牵牛,为末,看大小与服。气实,三花、神佑、舟车、禹功选用之,苦瓠丸。


利机关 用肾气,须茯苓与地黄对用,平胃为衣,稍实者,下后用此洁净府也。


实脾土 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燥脾补虚为主,切不可下。对金饮子、脾积丸


渗泄 桑白、葶苈、大橘皮汤、五苓之类,苤 。


蒸 用汤以法坐熏之。


缪刺 脉盛气实者,可用胃仓穴、合谷、石门、水沟、三里、复溜、曲泉、四满。


消导 有食伤太阴而浮肿如水者,因积滞,看寒热,分消丸。


开鬼门 谓发汗也。


经云。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


三阴结。谓之水。


平治权衡。去菀陈 。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开鬼门。洁净府。精已时复。五阳已布。


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此言土虚不能制水之病。平治权衡者。使阴阳各得其平也。菀者积也。陈者久也。 者腐也。


阴阳平治。水气自去。微动四极者。运动四肢也。温则水气易行。故须温衣。不拘隧穴。名曰缪刺。腠理谓之鬼门。膀胱谓之净府。开者发汗也。洁者渗利也。阳气既和。阴精时复。由是五阳宣布。阴水尽涤。精血自生。形肉自盛。骨肉与衣相保。大气平矣。金匮云。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风水者。肾本属水。因风而水积也。经云。并浮为风水。传为 肿。又曰。肾风者。面然壅。害于言。不能正偃。正偃则咳。名曰风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 肿。今止言外证骨节疼痛恶风。不言 肿。脱文也。肾外合于骨。水则病骨。肝外合于筋。风则筋束关节。故骨节痛。脉浮恶风者。知其风水之在外也。皮水者。皮肤 肿是也。盖肺主气以行营卫。外合皮毛。皮毛病甚则肺气 郁。当发其汗。散皮毛之邪。外气通而郁解矣。正水者。肾经之水自病也。经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成病。上下溢于皮肤。


肿腹大。上为喘呼。不得卧。标本俱病也。石水者。乃水积小腹胞内。坚满如石。经曰。阴阳结邪。阴多阳少名石水。又曰。肾肝并沉为石水。水积胞内。下从足少阴。故不发喘。黄汗者。病水身黄。汗出如柏汁。由阳明胃热。故见色于外。今之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者。正属足阳明经脉之证也。热久在肌肉。故化痈脓。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水主肾病。肾脉本沉。以其肝木过盛。火热生风。水势乘风上涌。所以风水之脉反浮也。素问云。肾肝并浮为风水。盖肾肝同处。肾为阴主静。其脉常沉。肝为阳主动。其脉常浮。二脏俱有相火。动于肾者。犹龙火之出于海。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出于泽。龙起而水随。风发而波涌。今水从风涌。是以肾肝并浮也。水既从风而脉浮。其病在表也。骨节疼痛。表之虚也。身重。水客分肉也。汗出恶风。卫气虚也。防己疗风肿水肿。通腠理。黄 温分肉。补卫虚。白术治风主汗。甘草和药益土。姜、枣辛甘发散。腹痛者。肝邪气塞。不得升降。再加芍药以收阴也。若见一身悉肿而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此风气鼓搏其水。 向外。当与越婢汤发之。此因势利导之法。且中有石膏化热。而无上逆喘满之虞也。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风水脉浮。用防己黄 汤矣。而皮水即仿佛用之。前脉论中。同一开鬼门。而标中之本则微有分。风水下郁其土气。则用白术崇土。姜、枣和中。皮水内合于肺。肺病则气病。故又名气水。金郁泄之。水积于皮。以淡渗之。故以茯苓易白术。加桂枝解肌以散水于外。不用姜、枣和之于中也。况四肢聂聂。风在营卫。触动经络。桂枝安得不用耶。若皮水而见厥逆。知水渍入肾。胃病不能行阳气于四末。故手足诸阳之本先病也。与伤寒厥而心下悸。当先治水。药虽异而理则同也。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若脉见浮者。风发于外也。虚胀者。手太阴气郁不行。而为虚胀也。风气之病。发其汗则已。即脉沉无他证者。当效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甘草。荡动其水以救肾邪。若见外证喘满。知水气之在上而不在下。即于前方除去附子。而加杏仁以救肺邪。此治金水二脏之正法也。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主之。


里水即石水。水积膀胱内胞。而小腹硬满如石也。首条言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肾肝并沉之象。其水潜伏于里。 然不动。非借风水越婢汤之法。不能激之四汽也。此言一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不利。虽显阳邪内动。究竟脉沉不鼓。不能破阴邪之坚垒。必需前汤加术以发越脾气。俾阴邪从阳。里邪从表。一发而阴霾迅扫。此内经开鬼门法也。夫小便不利而水积为患。理固宜然。设小便自利而水道顺趋。可无病水之虑矣。何至亡津作渴耶。不知金匮设以为例。意谓此证皆由小便不利所致。即使溲溺忽利。反加烦渴。此必阳邪内扰。迫其阴津下亡。当非寒去欲解之比。故证虽变而治不殊。总不出越婢加术之范围也。按正水与石水似同而实异。正水则外证自喘。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其水之藏伏于下。积结如石可知。求其如风水皮水之脉浮。殊不可得。非用麻黄、石膏重剂发之。永无解散之期也。甘草麻黄汤即越婢汤之变法。病气本轻。但需开发肺气于上。则膀胱气化行矣。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汤主之。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营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 汤主之。须臾。饮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汗不出。更服。


黄汗皆由营气不和。水气乘虚袭入。所以有发热汗出。身体重痛。皮肤甲错。肌肉 动等证。


至于胫冷髋弛。腰下无汗。内经所谓身半以下。湿中之也。脉沉迟者。水湿之气渗于经脉。而显迟滞不行之状。证虽多歧。观其所治。咸以桂、芍和营散邪。即兼黄 司开阖之权。杜邪气复入之路也。按仲景于瘀热壅滞之候。每云甲错。即肌若鱼鳞之状。故发热不止则瘀热溃腐而为恶疮。每言身 。乃经脉动惕之兆。故发汗不已。则营气内乏。而胸中痛也。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腹中软。即当散也。


肺主一身之气而治节行焉。今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形容水饮久积胸中不散。伤其氤氲之气。乃至心下坚大如盘。遮蔽大气。不得透达。只从旁边辘转。如旋杯之状。正举空洞之位。水饮占据为言。其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辛。以通胸中阳气。阳主开。阳盛则有开无塞。而水饮之阴可见 耳。若胸中之阳不亏。当损其有余。则用枳、术二味。开其痰结。健其脾胃。而阳分之邪。解之自易易耳。人但知枳实太过。而用白术和之。不知痰饮所积。皆由脾不健运之故。苟非白术豁痰利水。则徒用枳实无益耳。


夫水病患。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


有水。可下之。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张介宾曰。水本畏土。因土虚不能制水。则寒水侮所不胜。反乘脾土。泛滥为邪。其始起也。


必从阴分。渐次而升。按肉如泥。肿有分界。夫水虽制于脾。而实主于肾。肾本水脏。而元气寓焉。若肾中阳虚。则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阴阳不得其正。则化而为邪。夫气即火也。精即水也。气之与水。本为同类。但在化与不化耳。故阳旺则化。而精即是气。阳衰则不化。而水即为邪。凡火盛水亏则病燥。水盛火亏则病湿。故火不能化。则阴不从阳而精气皆化为水。所以水肿之证。多属阳虚。


喻嘉言曰。病机之切于人者。水火而已。水流湿。火就燥。水柔弱。火猛烈。水泛溢于表里。


火游行于三焦。拯溺救焚。可无具以应手乎。经谓二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手足阳明热结而病消渴。火之为害固已。而三阴者。手足太阴脾肺二脏也。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乃以属之脾肺者何耶。使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肺足以通调水道而下。则胃无病水之虞矣。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渐渍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权。可不伸耶。然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脾肺肾为三纲矣。于中节目。尤难辨晰。金匮分五水之名。及五脏表里主病。彻底言之。后世漫不加察。其治水辄宗霸术。不能行所无事。可谓智乎。治气之源有三。一曰肺气。肺气清。则周身之气下行也。一曰胃气。胃气和。则胸中之气亦易下行也。一曰膀胱之气。膀胱之气旺。则能吸引胸中之气下行也。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云。上焦如雾。言其气之氤氲如雾也。又云。膻中者臣使之官。言其能分布胸中之气而下传也。夫膻中者。与上焦胸膈同位。膀胱位于腹内。膀胱之气。空洞善容。而膻中之气得以下运。若膀胱之气不化。则腹已先胀。膻中之气安能下达耶。然欲膀胱之气化。其权在于保肾。肾以膀胱为府也。肾气动。必先注于膀胱。屡动不已。膀胱胀满。势必逆奔于胸膈。其窒塞之状。不可名言。治法。补肾水而致充足。则精气深藏而膀胱之胀自消。膀胱而令气旺。则肾邪不蓄而输化之机自裕。所以然者。以肾不补则不能藏。膀胱不补则不能泻。凡治水肿喘促。以顺肺为主。肺气顺则膀胱之气化。而水自行矣。试以格物之理论之。凡禽畜之类。有肺者有尿。无肺者无尿。故水道不利而成胀满。以清肺为急。此义前人阐发不到。后人以五苓、五皮等方治水者。总之未明此旨。至于车水放塘。种种劫夺膀胱之剂。则杀人之事矣。


水肿有阴阳之辨。阳水者。脉息浮数。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多秘。急宜疏凿饮、禹功散、浚川散、神芎丸、神 丸选用。小便不通。危急旦夕者。沉香琥珀丸。阴囊肿胀。二便不通者。三白散。然骤发便剧。元气未衰者。可用上法。若病后脾虚发肿。只宜轻剂投之。如六君、五苓、理苓之类。俱可应用。阴水者。脉沉迟。或细紧。遍身肿。不烦渴。大便自调。或溏泄。小便虽少而不赤涩。实脾散加减。小便频数者。济生肾气丸。小便有时黄赤。有时不赤。晚则微赤。此阴本阳标。未可据用温补。先与五苓散清理其标。次与复元丹。阴阳结邪。多阴少阳为石水。越婢加术汤发之。肾肝并沉为石水。真武汤温之。小便涓滴不通。诸药不应。急用金液丹。灶心赤土煎汤送半钱。误用峻利。小便不通者。理苓汤和之。经云。结阳者肿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结则不行其阴。故留结为之肢肿。五苓散分利之。水肿暴发。脉浮喘满。咳逆烦热者。小青龙汤。上热戴阳。下虚足冷。小青龙去麻黄换肉桂。加熟附子四五分。面目四肢浮肿属湿热。五皮散。初起脉实气盛。五子五皮汤。面独肿而气急。苏子降气汤。煎成磨沉香调服。有一身惟面与足肿。早则面甚。晚则足甚。苏子降气合除湿汤各半帖和服。右半边肿甚者。肺胃中有积滞也。导气为先。大忌琥珀、郁金、苏木、五灵之类。左半边肿甚者。肝肾间有瘀血也。散血为要。大忌胃苓。非特苍术性燥能阻滞恶血。即白术亦须生用。生则有逐湿散血之功而无壅滞之患。皮水四肢肿而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感湿而肿者。其身虽肿。而腰以下至脚尤重。防己黄 汤加黑黄牛尿。轻者除湿汤加木瓜、大腹皮。因于气为肿者。脉必沉伏而肿满喘急。增损流气饮。大腹水肿喘胀。大小便秘者。葶苈木香散。不服水土而肿。胃苓汤。病后腰脚浮肿。为有水气。胃苓汤加黄连。因患疮。用干疮药太早而致身肿。上半身甚者。羌活胜湿汤加升麻、白芷、苏叶。下半身甚者。五苓散换茅术。加木瓜、大腹皮。妇人经水先断。后至四肢浮肿。小便不通。通身皆肿。此血化为水。名曰血分。此病乃七情乖违。脾胃亏损。不能统摄而成。最为难治。日用归脾汤下椒仁丸一丸。药虽峻厉。数日当效。畏而不用。有养病害身之患。若先小便不利。后至身面浮肿。经水不通者。血为水败也。名曰水分。用归脾汤送葶苈丸七丸。其经脉不通而化为水。流走四肢。悉皆肿满者。亦曰血分。其证与水肿相类。而实非水也。归脾汤送人参丸十五丸。皆形气不足。邪淫隧道。必用此药以宣导其邪。佐以调补元气。庶药力有所仗而行。则邪自不能容。而真气亦不致于触伤矣。


水肿死证。见一即危。伤肝唇黑及肿。伤心缺盆平。掌无纹。伤脾脐突。伤肾足底平。伤肺背平肩耸。如卵缩向上。阴囊无缝。及茎肿腐者死。大便滑泄。水肿不消者死。加以喘满。虽暴病。亦必不治。泄后腹胀而有青筋者死。鼻煽目青。耳焦面黑。破 脱肉者。死期迫矣。先起于腹。后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后归于腹者死。如肺气不能下行。两足肿溃而小水全无。腹中之痛不可名状。以手揉左则痛攻于右。揉右则痛攻于左。当脐揉熨则满腹俱痛。叫喊不绝。利水敷脐之药俱不效。无可治矣。


开鬼门之剂。麻黄、羌活、防风、柴胡、葱白。及柳枝煎洗。洁净府之剂。泽泻、木通、通草、防己、葶苈、茯苓、猪苓。秋石代盐。去菀陈 之剂。商陆、大戟、甘遂、芫花、牵牛。宣布五阳之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血肿之剂。琥珀、郁金、刘寄奴、苏木。丹方。治水肿用灶心赤土升许。烧红。乘热以陈三白酒或火酒淋。澄清。空腹食之愈。血肿。红酒淋服。虚人。用伏龙肝煎汤澄清。每日煮粥食之。血肿脉证俱实。大便闭者。生莱菔捣汁半盏。和白蜜少许。隔汤炖热食之。生牛膝捣绞汁服亦通。但精滑人禁用。丹方。治水肿用虾蟆七只。去头皮足。白酒漂净。同独蒜四五十枚入猪肚中。白酒煮烂。去虾蟆。食猪肚。食后溲便频。肿即消。又方。活鳢鱼一枚。去肠垢。入独蒜满腹。白酒煮食。食后大小便与矢气齐通。即消。虚人。 灰分三次砂糖调服。亦消。消后复胀者。过三四日再服一次。三次必尽。后以健脾理气及温肾药调之。水肿小便不通。诸药不应。用车前草叶捣烂。绞自然汁一盏。入烧酒半杯炖热。空心通口服。不过七日效。病久虚极。不胜开泄者。用薏苡四两。汤泡煮数沸。频与热服即通。勿过熟。过熟即不效。赤豆煮汤代茶良。鲤焦重斤许者。和冬瓜、葱白煮汁食。鲫鱼亦佳。鳢鱼作羹。用醋勿用盐。而千金水肿。蒜醋皆忌。以其性味之浊也。而血肿尤忌。绿头鸭。或白鸭。同赤豆煮汁。空腹食之。切忌盐酱。入口病必转甚。以盐能助肾水之邪。豆、麦助湿发热也。不能戒者。用赤豆、大麦面 成黄。以伏龙肝水澄清。化青盐下之。青盐产砂土。与煮海水成盐不同。能清心滋肾而无助水之患也。忌猪羊鸡鹅虾蟹麸面及一切生冷炙爆。尤戒房室忧劳醉饱。


〔诊〕 脉沉主水。沉而滑。浮而迟。弦而紧。皆水肿。水病腹大。脉实大者生。浮虚者死。水病腹闭。其脉沉实弦者生。沉细虚小者死。水病一身悉肿。泻利厥逆。脉沉实者急温之。虚大者必死。加以喘迫。此为命绝。


李士材治钱赏之遍体肿急。脐突背平。法在不治。举家坚请用药。以金匮肾气丸料大剂煎服。


兼进理中汤。五日不效。乃以人参一两。生附三钱。牛膝、茯苓各五钱。小便忽通进食。计服人参四斤。附子、姜、桂各斤余而安。


刘默生治汪去尘脾虚水逆伤肺。喘嗽不食。小水不通。脉虚不胜补泻。用茯苓五钱。泽泻、橘红各一钱五分。防风、肉桂、熟附各五分。二服水去。后加入参调理而安。


石顽治王庸若呕逆水肿。溲便涓滴不通。或用五苓、八正不应。六脉沉细如丝。因与金液丹十五丸。溺如泉涌而势顿平。后以济生肾气培养而安。


大意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内经)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湿停留.大经小络.尽皆浊腐.津液与血.悉化为水.故面目四肢浮肿.(汇补)


内因


人身真水火.消化万物以养身.(入门)故水则肾主之.土则火生之.惟肾虚不能行水.脾虚不能制水.故肾水泛滥.反得浸渍脾土.是以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为肿.(心法)


外候


水始起也.目窠下微肿.如新卧起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皮薄而光.(针经)


阳水阴水


若遍身肿.皮色黄赤.烦渴溺涩.大便闭.脉沉数.此为阳水.若遍身肿.皮色青白.不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


此属阴水.(丹溪)阳水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风寒暑气.先肿上体.肩背手面.手之三阳经.阴水内因冷水酒茶.或兼劳欲房色.先肿下体.腰腹胫 .足之三阴经.(入门)


气肿水肿


皮浓色苍.四肢削瘦.胸腹痞满.自上而下者.多属气.皮薄色嫩.肿有分界.自下而上者.多属水.又按之不成凹而即起者气也.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湿也.(入门)


风肿瘀肿


风肿走注疼痛.皮粗麻木.即痛风身肿是也.瘀肿皮肤光亮.现赤痕血缕.乃血化为水也.(入门)


风水石水


风水面浮身肿.自汗恶风.脉浮体重.骨节疼痛.不渴.宜表散.石水腹满不喘.其脉沉.宜利便.(准绳)


水分血分


妇人身肿.有水分血分之殊.水分者.中州停湿.心下坚大.病发于上.先水肿而后经断.治在中焦.血分者.


血结胞门.脐下胀.病发于下.先经断而后水肿.治在下焦.且血分之病.小腹硬痛.手不可按.而水道清长.


与脾虚之候.大腹柔软.水道涩滞者各别.宜破瘀之剂.若属怀孕.亦有气遏水道而肿者.但宜顺气安胎.


俟产而肿自消.(汇补)


喘胀相因


先喘后肿.此肺不化气.水流为肿.治在肺.先肿后喘者.乃脾不运化.水泛为喘.治在脾.(杂着)治肺宜清金降气.而行水次之.治脾宜实脾理湿.而降气兼之.(汇补)


肺肾相传


脾病则肺金失养.不但肺气孤危.且浊气上升.喘急咳嗽者有之.必土实而后肺金清肃.以滋化源.又脾病则津液不化.不特肾精损削.且湿热下注.足跗浮肿者有之.必土强而后肾水收摄.以归隧道.(入门)


脉法


脉洪大者.易治.微细者.难治.又脉乍出者.死.(脉经)


治法


大法.宜调中健脾.脾气实.自能升降营运.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丹溪)


分治六法


治水之法.行其所无事.随表里寒热上下.因其势而利导之.故宜汗.宜下.宜渗.宜清.宜燥.宜温.六者之中.


变化莫拘.(汇补)


治分阴阳


阳水.宜辛寒散结行气.苦寒泻火燥湿.阴水.宜苦温燥脾胜湿.辛热导气扶阳.(入门)


治分汗渗


身有热者.可汗.身无热者.可利.肌肤痛者.可汗.溺赤涩者.可利.腰上肿者.可汗.腰下肿者.可利.所谓开鬼门.洁净府.上下分消之也.(汇补)


湿热宜清


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故湿每生热.热亦成湿.母子相感.气之变也.故湿热太盛.火势乘脾而肿者.宜清心火.降肺金.俾肝木有制.脾无贼邪之患.清浊营运.湿热气化.而渗道又且开通.其败浊之气.清者复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浊者在上为汗.在下为溺以渐去矣.(丹溪)


寒湿宜温


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藏.元阳寓焉.命门火衰.不能自制阴寒.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精化为水.故水肿有属火衰者.外症肢体肿胀.手足并冷.饮食难化.大便泄泻.呼吸气冷.此真阳衰败.脾肺肾俱虚.(立斋)法当暖中州.温下焦.俾少火生气.上蒸脾土.元阳复而阴翳消.三焦有所禀命.决渎得宜.水道自通.(必读)


阴虚宜补


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聚水生病.故水肿有属阴虚者.肺金不降而浮肿.其症腹大脐肿.腰痛足硬.小水短涩.咳嗽有痰.不得卧倒.面赤口渴.但饮食知味.大便反燥.此水附龙起.相火溢水故也.宜滋阴补肾.兼以保肺化气.(准绳)


邪实当攻


有外触怒气.内伤饮食而肿者.盍肝常有余.触怒则益旺而伤脾.脾愈不足.伤食则不运而生湿.湿热太盛.郁极而发.上达于头.下流于足.中满于身之前后.浮肿如匏.坚实如石.寒冷如冰.坐卧不得者.最难论治.本当利便.然内而膀胱.外而阴囊.相连紧急.阻塞道路.苦无一线之通.病何由去.必开其大便.以逐其水.随下而随补.则邪去而正无损.渐为调理.庶可得生.(寓意章)


渗忌太过


治湿当利小便.虽为常法.然执此一说以治虚症.往往多死.盖脾气虚败.愈下愈虚.虽劫效目前.而正气阴损.(丹溪)


水肿禁法


水肿初起.其势方锐.最忌甘温助湿作满之药.尤戒针刺.犯之流水而死.当绝酒色.却盐酱.戒忿怒.以全太和.否则不治.(入门)


水肿死症


先腹胀而后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肢肿而后归于腹者.难治.若唇黑耳焦.人中胀满.背平肉硬.赤肿如绯.


腹多青筋.阴囊无纵.五谷不化.大便滑泻者.俱危.又面黧黑者.肝绝.掌无纹者.心绝.神阙突者.脾绝.缺盆平者.肺绝.涌泉平者.肾绝.断绝饮食者.死.胃气已亡也.又股间出水者.死.脾伤KT 破也.(汇补)


水肿用药


主以四苓散.加苍术、木香、陈皮、浓朴、枳壳、姜皮.阳水.加黄芩、山栀、防己.阴水.加椒目、干姜、肉桂.


肿在上.加苏叶、防风汗之.肿在下.加木通、木瓜利之.中满.加腹皮、浓朴泄之.便溺闭.加牵牛下之.肺气喘.


加葶苈泻之.气下陷.升柴提之.脾虚羸弱.加人参、白术补之.脉实便实者.用牵牛、甘遂、大戟、芫花泻之.脾肾两虚者.用金匮肾气丸救之.阳衰水冷者.术附汤主之.阴虚水溢者.地黄汤加门冬、五味主之.血瘀成水者.椒仁丸主之.虚弱泻利脬肿者.四君加减治之.


【附:肺胀身肿】


肺主皮毛.风邪入肺.不得宣通.肺胀叶举.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亦能作肿.其症眼胞先肿.初起即喘急不卧.小腹无恙.宜清肺葶苈丸主之.


清肺葶苈丸葶苈(隔纸炒) 贝母(煨黄色) 木通(各一两) 杏仁 防己(各二两)


为末.枣肉丸.每服五十丸.桑白皮汤下.


水肿选方


加减胃苓汤 统治水肿.随症虚实寒热加减用之.


苍术 茯苓 大腹皮 猪苓 陈皮 泽泻 浓朴 砂仁 桑皮水煎.加生姜皮三分.实滞.减去白术.虚寒.加肉桂.


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两败.水溢于外.土囚于中而成水肿.(方见湿症)


复元丹(三因) 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四肢浮.心腹坚.小便不通.


附子(炮) 南木香(煨) 茴香(炒) 川椒(炒) 浓朴(炒) 独活 白术(炒) 桂心 陈皮 吴萸(炒各一两) 泽泻(半两) 肉豆蔻槟榔(各半两)


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苏汤下.


实脾散(济生) 治阴水发肿.


白术 茯苓 木香 浓朴(姜炒) 炮姜 陈皮 大腹皮 草果 木瓜(去穣) 附子(炮各一两) 甘草(五钱炙)


加姜、枣.水煎.


四将军汤 人壮病实.便闭可下者.先攻后补.


甘遂(下) 大戟(下) 苦葶苈(中) 大黄(上)


水煎服.待大便行二三次后.用实脾调气丸白术(上) 陈皮(中) 人参(中) 神曲(下)


水丸.米饮送下二钱.


牵牛散 治脾湿太过.遍身浮肿.喘不得卧.腹胀如鼓.大便不溏.小便涩滞.


黑牵牛 白牵牛(各一两半生半炒) 大豆(一合) 白术(五钱) 甘遂(二钱五分)


为末.米饮调下三钱.以利为度.


琥珀丸(秘方)


沉香(镑) 木香 乳香(箬上炙) 没药(各三钱箬上炙) 琥珀(一钱半研) 白丑(六钱生用)


黑丑(一钱六分去头末一半生用一半用牙皂水浸) 槟榔(一两一半生一半用牙皂煎汁浸焙熟)


上为末.牙皂水打糊为丸.每服二钱七分.砂糖汤下一服.稍行其水.即服补剂二三帖.再下琥珀丸一服.又去水后.仍复补剂二三帖.以行尽水为度.


椒仁丸 治水气太盛.泛滥皮肉.挟血化瘀而成水肿.


椒仁 甘遂 续随子 附子 郁李仁 黑牵牛 五灵脂 当归 吴萸 延胡索(各五钱) 芫花(一钱) 石膏青(十枚) 斑蝥(十个) 胆矾 人言(各一钱)


上末之.糊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虚者人参汤下.


快捷方式方 用大戟、牵牛各一两.大枣二斤同煮.去药食枣.又法.用田鸡和黄瓜煮食亦好.


外治法 用商陆根打烂.入麝香少许.贴脐中.外以绵裹暖.引水下行.又用蝼蛄劈作四块.分上下左右烘脆.研末和入药中.术家以此称奇.终非正法.又法.用田螺、大蒜、车前草研为膏.作大饼.敷于脐上.


使从便旋出.数日可愈.


海藏水气问难经云∶诸水身半以下肿者,当利小便,身半以上,当发汗。经云∶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天气主之者,其在皮也,其在皮者,故汗而发之。


问曰∶肌肉之外,皮肤之里,首至足一身皆肿者,当作何治?答曰∶亦宜汗之也,与身半以上同法。身半以上汗之者,尺寸之天地也,故汗之。肌肉之外,皮肤之里,一身尽肿者,从天而汗之,此表里之浮沉,凡治之法,当如是也。肺心肝肾中州以上俱宜汗,中州已下皆宜下,如小便利而渴,不宜汗,不宜下,以其重亡津液故也。


问曰∶仲景云∶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则难。脉得诸沉,当附骨,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王叔和云∶水气浮大即延生。二者不同,何也?答曰∶少阴证当沉,故脉出者死也。此水附骨,以当沉而下出,则当微出本部,即是得生也。此个出字,出本部之外,故死也。经云∶阴阳俱虚,脉出者死,与此同意。水气浮大即延生者,总而言之也。五脏六腑,上下表里,及诸部分,俱在其中矣。此阴盛而阳虚也,故暴出者死。何以然?少阴沉,知周身无阳也。水病滞塞不通,脉暴出,阳何以周流于一身,养育一体,故死也。腹上肿者属厥阴,腰肿者属肾。水气求责法有沉而有力,有沉而无力。有浮而有力,有浮而无力。中得之,亦有有力无力。


水气脉并药肺沉大肠浮


大腹皮 茯苓 甘遂 大戟 芫花 旋复花 紫菀 陈皮 桑皮 杏仁 木香 葶苈麻黄 栀子 芍药 白术 生姜皮


心沉小肠浮


桂 枳实 牵牛 芍药 木通


脾沉胃浮


白术 芍药 生姜 赤小豆 枣 槟榔 黄 甘草 石膏


肝沉胆浮


川芎 芍药 细辛


肾沉膀胱浮


泽泻 茯苓 猪苓 白术 木通 灯草 通草 牡蛎 滑石 泽兰 附子 葶苈 瞿麦 车前子 防己


海藏集仲景水气例(水气源流,并出《素问·水热穴论》。)


高低内外,轻重表里,随经补泻,要当谨察肺、胃、肾三经,病即瘥也。


仲景葶苈大枣泻肺汤治 喘嗽痰涎,面目浮肿。


甜葶苈 苦葶苈(等分) 大枣仲景枳术汤治心下水结如盘。


仲景牡蛎泽泻散治腰以下有水气。


仲景生姜泻心汤 治两胁水气,腹中雷鸣。


仲景甘草附子白术桂枝汤 治阴证自汗,身微肿,风湿相搏,小便不利。


仲景真武汤 治少阴三二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而呕者。


仲景十枣汤 大戟 芫花 甘遂(各等分)


三花神佑丸 十枣汤加牵牛 大黄 轻粉(水丸。)


除湿丹 神佑丸加乳香 没药 玄青丹神佑丸加黄连 黄柏 青黛上以上四方,药极有毒,不可轻也。


防己黄 汤(仲景,下同)


防己(一两) 黄 (一两二钱半) 白术(七钱半) 甘草(炙,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腹痛,加芍药。一法,洁古用此汤调五苓散,治因湿为肿者。(又云∶防己黄 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证,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常肿,及身重难以屈伸。)


越婢汤 加术四两,即越婢加术汤。(又见痿厥。)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大腹皮散


大腹皮 桑白皮 川芎(各二两) 汉防己 羌活 青皮(去白) 大黄(炒) 槟榔 桂心(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楮白皮散


楮白皮 猪苓(去皮) 木通(各二两) 紫苏 茎叶 桑白皮(各三两) 陈皮(去白,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防己茯苓汤


防己 黄 桂枝(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蒲灰散(见淋。)


木香丸


木香 苦葫芦子(炒) 乳香(各二钱五分) 槟榔(二枚,一生一炮) 甘遂(炒令黄) 朱砂(细研。各半钱)


为细末,以烂饭和,分作四十九丸,面裹。于铫纳水煮熟,令患人和汁吞之,以尽为度。清晨服药,至午时其水便下,不计行数,水尽自止。


海蛤丸


海蛤(研) 防己(各七钱五分) 陈皮(炒,去白) 郁李仁(去皮,炒。各半两) 赤茯苓(去皮) 桑白皮葶苈(隔纸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米饮送下,早晚各一服。


槟榔散


槟榔(半两。另研末) 商陆 生姜(各一两) 桑白皮(一两半) 甘草(炙,二钱半)


上除槟榔外,用水二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五更初分作二服,每服调槟榔末二钱半服,至平明当利,如未利再服。


甘草麻黄汤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麻黄附子汤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二味,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杏子汤(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五皮散(《和剂》) 治风湿客于脾经,气血凝滞,以致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兼治皮水,妊娠胎水。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 一方,加白术,磨沉香、木香入。)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热服无时。


五皮散(《澹寮》) 治他病愈后,或疟痢后,身体目四肢浮肿,小便不利,脉虚而大。此由脾肺虚弱,不能营运诸气,诸气不理,散漫于皮肤肌腠之间,故令肿满也,此药最宜。


大腹皮 赤茯苓皮 生姜皮 陈皮 桑白皮(炒。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同煎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日三服。并忌生冷油腻坚硬之物。


香苏散(《宝鉴》) 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


陈皮(去白,一两) 防己 木通 紫苏叶(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除湿汤(见中湿。) 四磨汤(见气。) 桂黄丸(缺。) 保和丸(见伤食。)


疏凿饮子(《济生》) 治水气通身浮肿,喘呼气急,烦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热药不得者。


泽泻 商陆 赤小豆(炒) 羌活(去芦) 大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去芦) 茯苓皮 槟榔(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实脾饮(《济生》) 治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


浓朴(去皮,姜制) 白术 木瓜(去穣) 大腹子 附子(炮)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五苓散(见消瘅。) 木香流气饮(见气。)


复元丹(《三因》) 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四肢虚浮,心腹坚胀,小便不通,两目下肿。


附子(炮,二两) 南木香(煨) 茴香(炒) 川椒(炒,出汗) 浓朴(去粗皮,姜制) 独活 白术(炒)陈皮(去白) 吴茱萸(炒) 桂心(各一两) 泽泻(一两半) 肉豆蔻(煨) 槟榔(各半两)


上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紫苏汤送下。


黑锡丹(见诸逆冲上。) 苏子降气汤(见气。)


导滞通经汤(《宝鉴》) 治脾湿有余,及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


木香 白术 桑白皮 陈皮(各五钱) 茯苓(去皮,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


《内经》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陈皮苦温,理肺气,去气滞,故以为主。桑白皮甘寒,去肺中水气,水肿肤胀,利水道,故以为佐。木香苦辛温,除肺中滞气;白术苦甘温,能除湿和中,以苦燥之;白茯苓甘平,能止渴除湿,利小便,以淡渗之,故以为使也。


至元戊寅五月间,霖淫积雨不止,鲁齐许平仲先生,时年五十有八,面目肢体浮肿,大便溏多,腹胀肠鸣时痛,饮食减少。命予治之,脉得弦细而缓。先生曰∶年壮时多曾服牵牛、大黄药,面目四肢,时有浮肿,今因阴雨,故大发。予曰∶营运之气,出自中焦,中焦者胃也,胃气弱,不能布散水谷之气,荣养脏腑经络皮毛,气行而涩为浮肿,大便溏多而腹肿肠鸣,皆湿气胜也。四时五脏皆以胃气为本,五脏有胃气,则和平而身安。


若胃气虚弱,不能运动,滋养五脏,则五脏脉不和平。本脏之气盛者,其脉独见,轻则病甚,过则必死。故经曰∶真脏之脉弦,无胃气则死。先生之疾,幸而未至于甚,尚可调补。人知服牵牛、大黄为一时之快,不知其为终身之害也。遂用平胃散加白术、茯苓、草豆蔻仁,数服而腹胀溏泻肠鸣时痛皆愈,饮食进,止有肢体浮肿,以导滞通经汤主之,良愈。


木瓜丸(见中风。)


分气香苏饮


桑白皮(炒) 陈皮 茯苓 大腹皮 香附(炒。各一钱) 紫苏(一钱半) 桔梗 枳壳(各八分)草果仁(七分) 五味子(十五粒)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入盐少许,食前服。


消导宽中汤


白术(一钱五分) 枳实(麸炒) 浓朴(姜制) 陈皮 半夏 茯苓 山楂肉 神曲(炒) 麦芽(炒)萝卜子(炒,各一钱)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服。(小便不利,加泽泻、猪苓。)


胃苓汤


苍术 浓朴(姜汁炒) 陈皮 白术 茯苓(各一钱半) 泽泻 猪苓(各一钱) 甘草(六分) 官桂(五分)


上水加生姜煎服。


加味五皮汤 即五皮散内,脚肿加五加皮、木瓜、防己。不服水土,入胃苓汤。


消风败毒散


人参 独活 柴胡 桔梗 枳壳(麸炒) 羌活 茯苓 川芎 前胡 甘草 荆芥防风(各一钱)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升麻和气散(《和剂》)


干姜(半钱) 干葛(一两) 大黄(蒸,半两) 熟枳壳(半钱) 桔梗 熟苍术 升麻(各一两) 芍药(七钱半) 陈皮 甘草(各一两半) 当归 熟半夏 白芷 茯苓(各二钱)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灯芯十茎,煎七分,食前温服。


补中益气汤(见劳倦。) 六味丸(见虚劳。) 人参平肺散(见喘。) 滋阴丸(即益阴肾气丸,见目。)


加减《金匮》肾气丸 治肺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蛊证,其效如神。此证多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证者,非此药不能救。


白茯苓(三两) 附子(五钱) 川牛膝 官桂 泽泻 车前子 山茱萸 山药 牡丹皮(各一两) 熟地黄(四两,捣碎,酒拌杵膏)


上为末,和地黄,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汤下。(《济生》以附子为君,此薛新甫重定者。)


调胃白术泽泻散(《元戎》) 治痰病化为水气,传为水鼓,不能食。


白术 泽泻 芍药 陈皮 茯苓 生姜 木香 槟榔(各等分)


上为末。


一法,加白术,本药各半,治脐腹上肿如神。心下痞者加枳实,下盛者加牵牛。


八正散(见淋。) 栀子豉汤(见虚烦。)


附方


汉防己煮散 主水肿上气方。(褚澄秘之。)


汉防己 泽漆叶 石韦(去毛) 桑白皮 泽泻 丹参 茯苓 橘皮 白术(各三两) 生姜(切 十两) 郁李仁(五合) 通草(一两)


上十二味,捣筛为散,以水一升七合,内四方寸匕,煮取八合,顿服,日二。小便利为度。


葶苈丸 治肺气咳嗽,面目浮肿,喘促不安,小便赤色。


甜葶苈(隔纸炒) 贝母(煨黄色) 木通(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 防己(各二两)


上为细末,用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白皮煎汤,食前送下。


白术木香散 治喘嗽肿满,变成水病者,不能食,不能卧,小便秘者宜服。


白术 猪苓(去皮) 槟榔 赤茯苓 泽泻(各一钱半) 木香 甘草(各一钱) 官桂(七分) 滑石(三钱) 陈皮(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煎一盅,食前服。


分气补心汤 治心气郁结,发为四肢浮肿,上气喘急。


木通 川芎 前胡(去苗) 大腹皮(泡) 青皮 白术 枳壳(麸炒) 甘草(各一钱,炙) 香附(去毛,炒) 白茯苓 桔梗(各一钱半) 细辛 木香(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盅,食前服。


调荣饮 治瘀血留滞,血化为水,四肢浮肿,皮肉赤纹,名血分。


蓬术 川芎 当归 延胡索 白芷 槟榔 陈皮 赤芍药 桑白皮(炒) 大腹皮 赤茯苓 葶苈(炒) 瞿麦(各一钱) 大黄(一钱半) 细辛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


上作一服,煎服法同前。


当归散 水肿之疾,多由肾水不能摄养心火,心火不能滋养脾土,故土不制水,水气盈溢,气脉闭塞,渗透经络,发为浮肿之证,心腹坚胀,喘满不安。


当归 桂心 木香 赤茯苓 木通 槟榔 赤芍药 牡丹皮 陈皮 白术(各一钱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盅,紫苏五叶,木瓜一片,煎一盅,不拘时服。


乌鲤鱼汤 治水气四肢浮肿。


乌鲤鱼(一尾) 赤小豆 桑白皮 白术 陈皮(以上各三钱) 葱白(五茎)


上用水三碗同煮,不可入盐,先吃鱼,后服药,不拘时候。


无碍丸 治脾病洪流,四肢浮肿。


大腹皮(二两) 槟榔 郁李仁 蓬术 三棱(以上各一两) 木香(半两)


上为细末,用炒麦 面煮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生姜汤送下。


木香分气汤 治气留滞四肢,腹急中满,胸膈胁肋膨胀,虚气上冲,小便臭浊。


木香 猪苓 泽泻 赤茯苓 半夏 枳壳 槟榔 灯芯草 苏子(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一两,水二盏煎,入麝香末少许同服。


防己散 治皮水肿,如裹水在皮肤中,四肢习习然动。


汉防己 桑白皮 黄 桂心(各一两) 赤茯苓(二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手按而塌陷,手起随手而高突,喘满倚息,不能转侧,不得着床而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而绝少,虽有而如黑豆汁者,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用此即愈。亦尝验其病重之人,煎此药时,要如熬阿剌吉酒相似,约水一斗,止取药一盏,服后小水必行时,即渐添多,直至小便变清白色为愈。


赤茯苓 麦门冬(去心) 泽泻 白术(各三两) 桑白皮 紫苏 槟榔 木瓜(各一两) 大腹皮 陈皮 砂仁 木香(各七钱半)


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灯草二十五根,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五两,再加去心麦门冬二两,灯草半两,以水一斗,于砂锅内熬至一大碗,再下小铫内煎至一大盏,五更空心服,滓再煎服,连进此三服,自然利小水,一日添如一日。


沉香琥珀丸 治水肿一切急难证,小便不通。


琥珀 杏仁(去皮尖) 紫苏 赤茯苓 泽泻(各半两) 葶苈(炒) 郁李仁(去皮) 沉香(各一两半) 陈皮(去白) 防己(各七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以麝香为衣。每服二十五丸,加至五十丸,空心,人参煎汤送下。量虚实加减。


人参木香散 治水气病。


人参 木香 茯苓 滑石 琥珀 海金砂 枳壳 槟榔 猪苓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日进三服。


大沉香尊重丸 治蛊胀腹满,水肿遍身,肿满气逆,呕哕喘乏,小便赤涩,大便不调,一切中满下虚危困之病。


沉香 丁香 人参 车前子 葶苈(炒) 槟榔(各二钱) 青皮 白牵牛 枳实(炒) 木通(各四钱) 胡椒 海金砂 蝎梢(去毒) 木香 茯苓 肉豆蔻(各二钱半) 白丁香(一钱半) 萝卜子(六钱,炒) 滑石(三钱) 郁李仁(去皮,一两二钱半)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姜汤送下,日进三服。忌盐、鱼、果、肉、面食,只可食白粥。


续随子丸 治通身肿满,喘闷不快。


人参 木香 汉防己 赤茯苓(面蒸) 大槟榔 海金砂(各五钱,另研) 续随子(一两) 葶苈(四两,炒)


上为末,枣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煎桑白皮汤送下,食前。


〔郭〕产后四肢浮肿者,败血乘虚停积,循经流入四肢,留淫日深,却还不得,腐坏如水故令面黄,四肢浮肿,医人不识,便作水气治之。凡治水多用导水药,极虚人。夫产后既虚,又以药虚之,是谓重虚,往往多致夭枉。但服小调经散,血行肿消则愈。


陈无择曰∶产后浮肿多端,有自怀妊肿至产后不退者,亦有产后失于将理,外感寒暑风湿,内则喜怒忧惊,血与气搏,留滞经络,气分血分不可不辨,要当随所因脉证治之,宜得其情。小调经散治血分固效,但力浅难凭,不若吴茱萸汤、枳术汤、夺魂散、大调经散,皆要药也。


又论曰∶夫产后劳伤血气,腠理虚则为风邪所乘,邪搏于气,不得宣越,故令虚肿、轻浮,是邪搏于气,气肿也。若皮肤如熟李状,则变为水肿,气肿者发汗即愈,水肿者,利小便瘥也。


〔洁古〕如产后风寒在表,面目四肢浮肿,宜局方七圣丸,白汤下,日加,以利为度。如浮肿至膝,喘嗽,加木香、槟榔倍之,谓气多也。如浮肿又头痛昏冒,加羌活、川芎,谓风多也。如只浮肿,止七圣丸本方服。


〔东垣〕中满分消丸(杂病胀满)。用四物汤吞之。


〔丹〕产后肿,必用大补气血为主,少佐以苍术、茯苓,使水自利。


〔薛〕前证若寒水侮土,宜养脾肺。若气虚浮肿,宜益脾胃。若水气浮肿,宜补中气。当参杂证本门主治。一产妇饮食少思,服消导之剂,四肢浮肿。余谓中气不足,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君子汤而愈。后因怒腹胀,误服沉香化气丸,吐泻不止,饮食不进,小便不利,肚腹四肢浮肿,用金匮加减肾气丸而愈。一产妇泄泻,四肢面目浮肿,喘促恶寒。余谓脾肺虚寒,用六君加姜、桂而泄泻愈,用补中益气而脾胃健。


〔杜〕张宣徽侍宠产后半月,忽患浮肿,急召产科医治,经半月不瘥,病势转剧。召杜治之,杜至曰∶诸医作何病?张曰∶皆云水气浮肿。杜曰∶非也,且水气发咳嗽,小便涩是也。今爱宠小便不涩,不作咳嗽,惟手足寒,乃血脏虚,气塞不通,流面生浮肿。


遂用益血和气药治之。旬日病去七八,经半月全愈。所用之药,乃《灵苑方》牡丹散也。


其方云∶治血脏风虚冷,今产科家多用此药,治产后诸病如神,更名损金汤者是也。(牡丹散见血晕。)一妇产后四肢浮肿,寒热往来,盖因败血流入经络,渗入四肢,气喘咳嗽,胸膈不利,口吐酸水,两胁疼痛,遂用旋复花汤,微汗渐解;频服小调经,用泽兰梗煎汤调下,肿气渐消。


大调经散 治产后肿满,喘急烦渴,小便不利。(方见产后寒热。)


小调经散


没药 琥珀 桂心 芍药 当归(各一钱) 细辛 麝香(各半钱)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姜汁、温酒各少许调停服。


治产后遍身青肿疼痛,及产后血水疾。(出《妇人经验方》。)


干漆 大麦 (等分)


上各为细末,以新瓦罐子中铺一重麦 ,一重干漆,如此填满,用盐泥固济,火 通赤,放冷,研为散。但是产后诸疾,热酒调下二钱。


经云∶产后肌浮,柑皮酒服。(橘皮为末,每服二钱,酒调。)


白术汤 治心腹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名曰气分。


枳实(一两半) 白术(三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腹中 ,即当散也。


〔丹〕妇人产后浮肿,小便少,口渴恶寒,无力,脉皆沉,此体虚而有湿热之积,必上焦满闷,宜补中导水行气可也。


白术(二两半) 陈皮(一两) 川芎(半两) 木通(六钱) 茯苓(三钱)


上用水煎,下与点丸二十五丸。(黄芩为末,粥丸,名与点丸,亦名清金丸。)


夺魂散 治产后虚肿喘促,利小便则愈。


生姜(三两,取汁) 白面(三两) 大半夏(七枚)


上以生姜汁搜面裹半夏,为七饼子,煨焦熟为末,水调一盏,小便利为效。


张氏方 治产后血虚,风肿水肿。


泽兰叶 防己(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饮者,醋汤调亦可。


汉防己散 (此药虚人戒服。)


汉防己 猪苓 枳壳 桑白皮(各一两) 商陆 甘草(各七钱半)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七圣丸(杂病大便不通。)


加减吴茱萸汤 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冷,胸膈满痛,腹胁绞刺,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泻不止,少气羸困,及因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增。


吴茱萸(一两半) 苦梗 干姜 甘草 麦门冬 防风 半夏 细辛 当归 赤茯苓牡丹皮 桂心(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热服。


金匮加减肾气丸(方见杂病水肿。)


加味八物汤 治产后遍身浮肿,气急潮热。


人参 白茯苓 熟地黄 小 香(各三钱) 白术 川芎(各四钱) 当归 白芍药香附子(各五钱) 甘草 黄芩 柴胡(各一钱)


上锉散,分作六七服,每服水一盅半,姜三片,煎至七分,空心热服,尽此药,方服调经丸。若肚痛加延胡索、干漆、枳壳(各三钱)。若呕吐恶心,加良姜、砂仁(各二钱。)若手足麻痹,加肉桂(一钱半。)若咳嗽,加五味子、款冬花、杏仁。


《素问》汤液醪醴论帝曰∶其有不从亳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 ,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以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释云∶不从毫毛生者,明其邪不自腠理入,是水从内而溢出于外者也。五脏阳以竭者,为由脾胃虚弱。夫脾胃者土也,法天地,生万物,故水谷入胃,清阳化气,浊阴成味,五脏禀其气曰阳,禀其味曰精,即经之谓五阳者,胃脘之阳是也。气和精生。今不得禀水谷气,则无气以生,不得禀五味,则无精以化。肺主气而魄脏焉,无气则魄独居,肾为阳,故动之,经脉行则脾胃之水谷得以化,四脏亦得以禀之,然后可以施治。其水在表在上者汗之,在下、在里者分利之。夫如是,此条所治,正与评热论阴虚者对待而言也。彼为肾之阴虚,不能敌夫所凑之阳,此为胃之阳虚,不能制夫溢水之阴也。仲景法,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防己黄 汤、防己茯苓汤、蒲灰散。(以上利小便。)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杏子汤。(以上发汗。)观此可见仲景之法,一出于《内经》。后世治水肿方,有五皮散、香苏散,中用姜、橘、紫苏、大腹皮辛以散之,茯苓、防己、木通、桑皮淡以渗之,是开鬼门洁净府同用也。丹溪云∶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气得实则自能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非五苓之行水也。又云∶《内经》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是三者相因而为病。盖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故湿每生于热,热气亦能自湿者,母气感子湿之变也。湿气盛,肺气不行而 郁矣。故水肿病者,脾失运化之职,清浊混淆,因郁而为水。脾土既病,肺为之子,而肺亦虚,荣卫不布,气停水积,凝聚浊液,渗透经络,涵流溪谷,窒碍津液,久久灌入隧道,血亦化水矣。凡治肿,皆宜以治湿为主,所挟不同,故治法亦异。更宜清心经之火,补养脾土,火退则肺气下降而水道通,脾土旺则运化行,清浊分,其清者复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其败浊之甚者,在上为汗,在下为溺,以渐而分消矣。卢砥镜治水肿类例,以肺金盛而生水,水溢妄行,气息闭、枢机壅而为肿,必欲导肾以决去之,岂理也哉。夫肺者肾之母,其气清肃,若果由肺盛生水,则将奉行降令,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而何病肿之有。


或问丹溪所论水病之源,在于脾土。卢氏论水,宗于水热篇,阴盛水溢,其源在肾。


所起不同,故治必异。今如丹溪之论,则《内经》非欤?曰不然,试用水热篇三章之义绎之,则晰然矣。首章问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此以少阴经脉在上,主肾行冬令,至阴盛水气化之常者而言也。非是为病之因也。当时若遇邪伤,则二脏之气停而皆积水矣。今卢氏不求其为因所感之邪,而致气停水积,乃辄以至阴盛水,谓是脏气有余而生病者,误矣。不然,何乃次章复问,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肿, 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此承上章积水之病,故注文以肾主下焦,膀胱为腑,主其分注,开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填满,故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闭则水积。然而气停水溢之义,尚有可言者焉,当是下焦之气也。何则?《灵枢》本输篇曰∶少阳者属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决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腑也。宣明五气篇,下焦溢为水。注文以分注之所,气窒不泻,则溢而为水也。又曰∶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以此观之,其下焦少阳之经气,当相火之化,六气中惟相火有其经,无其腑脏,游行于五者之间,故曰少阳为游部,其经脉之在上者,布膻中,散络心包,在下者,出于委阳,上络膀胱。岂非上佐天道之施化,下佐地道之生发,与手厥阴为表里,以行诸经之使者乎。是故肾经受邪,则下焦之火气郁矣。火气郁则水精不得四布,而水聚矣。火郁之久必发,发则与冲脉之属火者,同逆而上。盖冲脉者,十二经之海,其上者,出于项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并少阳下足,渗三阴,灌诸络。


由是水从火溢,上积于肺,而为喘呼不得卧;散聚于阴络,而为 肿;随五脏之虚者,入而聚之,为五脏之胀。夫如是之病,皆相火泛滥其水而生病者也。非相火则水不溢,而止为积水之病。如《内经》所谓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三阴结寒为水;肾肝并沉为石水之类是也。又尝推其肾气不化之由,多是四气相乘害之。盖胃是肾之胜脏,或湿热盛而伤之,或胃气不足下陷而害之,或心火太过下乘而侮之,或燥金敛涩之,或风木摇撼之,与夫劳役色欲,七情外感,皆足以致肾气之不足也。夫胃之关,不惟因肾气不化而后闭,其胃之病者,而关亦自闭矣。其水不待肾水而生,所饮之水亦自聚矣。盖胃主中焦,为水谷之海,胃气和则升降出纳之气行,水谷各从其道而输泄也。胃气不和,则出纳之关皆不利,故水谷之津液皆积聚而变水也。即《灵枢》经脉篇曰∶胃所生病,大腹水肿,膝膑肿痛。津液篇曰∶五谷之津液,因阴阳不和,则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王叔和《脉经》曰∶脾常怀抱其子,子、肺金也。子畏火伤,下避水中,木畏金乘,下为荆棘,脾复畏木居一隅,水遂上溢而为胀也。即此诸论观之,所谓关门不利云云者,盖以二脏相因而然耳。第三章问诸水皆生于肾乎,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 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观是章所谓地气上者,指人形体皆禀地之阴以生者而言也。肾居五脏之下,是至阴,主水,以生津液,是故津液在百体,犹水在地中行,五气所化之五液,悉属于肾。今因劳火迫于肾气之液,发出为汗,因逢风而玄府闭,其汗与风相搏,遂结于皮肤,于是五气所化新旧之液,则皆类聚而成水矣。用是比例推之,则肾气之劳,不止房事一端而已,如夜行劳甚,渡水跌仆,持重远行,极怒惊恐之类,岂无越出肾液于表,亦得以逢于风者乎。此圣人之言简而意博,举一而可十者也。又按评热篇曰∶有病肾风者,面 然壅,害于言,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此肾虚不可妄治,治之则阴愈虚而阳必凑之,转及五脏,有是热病状也。用此比类前后所叙,诸水溢之病,未有不因肾虚得之。设罔顾虚,辄攻其水,是重虚其阴也。虚则诸邪可入,而转生病矣。《内经》又谓肝肾脉并浮为风水,此尤见是阴虚之甚者也。何则?夫肾肝二脏,同居下焦。肾为阴主静,其脉沉。肝为阳主动,其脉浮。而阴道易乏,阳道易饶,为二脏俱有相火故也。若相火所动,不得其正,动于肾者,犹龙火之于海,故水附而龙起。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出于地,疾风暴发,故水如波涌。今水从风,是以肝肾并浮也。王注以为风薄于下,似若水风之邪,世人莫知肝木内发之风也。


《灵枢》水胀篇,有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之病。治肤胀、鼓胀者,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观此肤胀,与胀论篇谓荣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肉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此篇之鼓胀,亦与腹中论中之鼓胀同其病状,彼则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若饮食不节,其病虽已,当病气复聚于腹也。何与此篇治是二证,皆先泻其胀之血络,刺去其血,而复调其经,如是之不同何哉?盖彼以气聚之病,此以气停与血相搏,故血凝于络,气凝于经,而生水液为胀,故治不同也。仲景云∶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针经》论疾诊尺篇云∶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 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又仲景云∶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痛,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为风水。)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续法∶风水,身体浮肿,发歇不定,肢节疼痛,上气喘急,大腹皮散主之。风水毒瓦斯,遍身肿满,楮白皮散主之。)皮水,其脉亦浮,外证 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又云∶渴而不恶寒者,此是皮水。盖法当风水恶寒不渴,皮水不恶寒而渴。假令皮水不渴,亦当发汗也。)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续法∶皮水,身体面目悉浮肿,木香丸主之。)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大奇论,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续法石水四肢细瘦,腹独肿大,海蛤丸主之。石水,病腹光紧急如鼓,大小便涩,槟榔散主之。)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又云∶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


治法见黄胆门。)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黄瘦,大便反坚。诸病水者,渴而不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问曰∶病者苦水,面目四肢身体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上仲景治水诸方,皆用脉病为本,然后量轻重虚实而施治,皆守圣经之法耳。奈何今世俗之医,因病者急求一时之效,以破气去水为功,不知过一二日,则病复至而不可救矣。呜呼!予每痛夫世人病水肿多死不救者有二,一以病患不善调摄,二以医误投下药之过,竭其阴阳,绝其胃气,故多死。于是详摘《素》、《灵》、《金匮》之言而稍发明之,有志者当不厌其繁也。


肿病不一,或遍身肿,或四肢肿,面肿脚肿,皆谓之水气。然有阳水,有阴水,并可先用五皮饮,或除湿汤加木瓜、腹皮各半钱,如未效,继以四磨饮兼吞桂黄丸,仍用赤小豆粥佐之。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此属阳水。轻宜四磨饮,添磨生枳壳,兼进保和丸;重则 凿饮子利之,以通为度。亦有虽烦渴而大便已利者,此不可更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半钱,以通小便。遍身肿,不烦渴,大便自调或溏泄,小便虽少而不赤涩,此属阴水。宜实脾饮。小便多少如常,有时赤,有时不赤,至晚则微赤,却无涩滞者,亦属阴也,不可遽补,木香流气饮,继进复元丹。若大便不溏,气息胀满,宜四磨饮下黑锡丹。四肢肿,谓之肢肿,宜五皮饮加姜黄、木瓜各一钱,或四磨饮,或用白术三两, 咀,每服半两,水一盏半,大枣三枚,拍破,同煎至九分,去查温服,日三无时,名大枣汤。面独肿,苏子降气汤,兼气急者尤宜,或煎熟去滓后,更磨沉香一呷。有一身之间,唯面与双脚浮肿,早则面甚,晚则脚甚。经云∶面肿为风,脚肿为水,乃风湿所致,须问其大小腑通闭,别其阴阳二症。前后用药,惟除湿汤加木瓜、腹皮、白芷各半钱,可通用。


或以苏子降气汤,除湿汤各半帖煎之。罗谦甫导滞通经汤,治面目手足浮肿。感湿而肿者,其身虽肿,而自腰下至脚尤重,腿胀满尤甚于身,气或急或不急,大便或溏或不溏,但宜通利小便为佳。以五苓散吞木瓜丸。(内犯牵牛,亦不可轻服。)间进除湿汤,加木瓜、腹皮各半钱,炒莱菔子七分半。因气而肿者,其脉沉伏,或腹胀,或喘急,宜分气香苏饮。饮食所伤而肿,或胸满,或嗳气,宜消导宽中汤。不服水土而肿者,胃苓汤,加味五皮汤。有患生疮,用干疮药太早,致遍身肿,宜消风败毒散。若大便不通,升麻和气饮。若大便如常或自利,当导其气,自小便出,宜五皮饮和生料五苓散。腹若肿,只在下,宜除湿汤和生料五苓散,加木瓜如泽泻之数。以上数条为有余之证。大病后浮肿,此系脾虚,宜加味六君子汤。白术三钱,人参、黄各一钱半,白茯苓二钱,陈皮、半夏曲、芍药、木瓜各一钱,炙甘草、大腹皮、木瓜各五分,姜、枣煎服。小便不利,间入五苓散。有脾肺虚弱,不能通调水道者,宜用补中益气汤补脾肺,六味丸补肾。有心火克肺金,不能生肾水,以致小便不利,而成水证者,用人参平肺散以治肺,滋阴丸以滋小便。若肾经阴亏,虚火烁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用补中益气汤以培脾土,肺脾肾之气交通,则水谷自然克化。二经既虚,渐成水胀,又误用行气分利之药,以致小便不利,喘急痰盛,已成蛊证,宜加减金匮肾气丸主之。以上数条,为不足之证。不足者,正气不足。有余者,邪气有余。凡邪之所凑,必正气虚也。故以治不足之法,治有余则可,以治有余之法,治不足则不可。洁古法∶如水肿,因气为肿者,加橘皮。因湿为肿者,煎防己黄 汤,调五苓散。因热为肿者,八正散。如以热燥于肺为肿者,乃绝水之源也。当清肺除燥,水自生矣。于栀子豉汤中加黄芩。


如热在下焦阴消,使气不得化者,当益阴而阳气自化,黄柏内加黄连是也。如水胀之病,当开鬼门、洁净腑也,白茯苓汤主之。白茯苓汤能变水,白茯苓、泽泻各二两,郁李仁五钱,水一碗,煎至一半,生姜自然汁入药,常服无时,从少至多,服五七日后,觉腹下再肿,治以白术散,白术、泽泻各半两,为末,煎服三钱。或丸亦可,煎茯苓汤下三十丸。以黄 芍药建中汤之类调养之。平复后,忌房室猪鱼盐面等物。香薷熬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日三渐增,以小便利为度。冬瓜,不限多少任吃。鲤鱼一头,重一斤以上者,煮熟取汁,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之。青头鸭或白鸭,治如食法,细切,和米并五味,煮熟作粥食之,宜空腹时进。何柏斋学士云∶造化之机,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水为湿为寒,火为燥为热,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故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则易交也。交则为既济,不交则为未济,不交之极,则分离而死矣。消渴证不交,而火偏盛也,水气证不交,而水偏盛也。制其偏而使之交,则治之之法也。小火不能化大水,故必先泻其水,后补其火。开鬼门,泻在表在上之水也。洁净腑,泻在里在下之水也。水势既减,然后用暖药以补元气使水火交,则用药之次第也。又云∶卢氏以水肿隶肝肾胃而不及脾,丹溪非之似矣,然实则皆非也。盖造化生物,天地水火而已矣。主之者天也,成之者地也。故曰干知太始,坤作成物,至于天地交合变化之用,则水火二气也。天运水火之气于地之中,则物生矣。然水火不可偏盛,太旱物不生,火偏盛也。太涝物亦不生,水偏盛也。水火和平则物生矣,此自然之理也。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盖饮食皆入于胃而运以脾,犹地之土也。然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于水火二气,非脾胃所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化物,乃生诸病。水肿之证,盖水盛而火不能化也。火衰则不能化水,故水之入于脾胃者,皆渗入血脉骨肉,血亦化水,肉发肿胀,皆自然之理也。导去其水,使水气少减,复补其火,使二气平和则病去矣。丹溪谓脾失运化,由肝木侮脾,乃欲清心经之火,使肺金得令以制肝木,则脾土全运化之职,水自顺道,乃不为肿,其词迂而不切,故书此辨之。按何公虽于医学未精,其论水火,则医书所未发,是可存也,故附着于此。


【诊】目窠微肿,如卧蚕之状,曰水。足胫肿,曰水。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则热,数脉则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则为水矣。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三因》云∶大抵浮脉带数,即是虚寒潜止于其间,久必沉伏,沉伏则阳虚阴实,为水必矣。)


面然浮肿,疼痛,其色 黑,多汗恶风者,属肾风。阳水兼阳证,脉必沉数。阴水兼阴证,脉必沉迟。沉而滑,为风水。浮而迟,弦而紧,皆为肿。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又云∶浮大轻者生,沉细虚小者死。又云∶实者生,虚者死。)唇黑则伤肝。缺盆平则伤心。脐出则伤脾。足心平则伤肾。背平则伤肺。凡此五伤,必不可治。


《既效方》云∶有人阴肿,医以赤玉涂之,令服八味丸而愈。若久病而阴肿,病已不可救,宜速灸水分穴。盖水分能分水谷,水谷不分故阴肿。不特阴肿,他处亦肿,尤宜急服禹余粮丸。


《资生经》云∶水肿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然灸水分则有效。(灸水分穴为治水肿至捷良法,)乃为要穴也。有里医为李生治水肿,以药饮之不效,一日忽为灸水分与气海穴,翌早视其如削矣。信乎水分之能治水肿也。


《儒门事亲》云∶一男子目下肿、如卧蚕状,戴人曰∶目之下,阴也。水亦阴也。臀以为水之主,其肿至于目下固也。此由房室交接之时,劳汗遇风,风入皮腠,皮腠得寒则闭,风不能出,与水俱行。(经云∶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仲景名之曰风水。)故病如是,不禁房室则死。


赵以德云∶嘉定沈氏,年十八,患胸腹身面俱肿,医治半月余不效。余诊其脉,六部俱不出,用紫苏、桔梗之类煎服一盏,胸有微汗,再服则身尽汗,其六部和平之脉皆出,一二日其脉悉平。